正文 第十三章 待製定的發展戰略(一)(1 / 3)

一、人類社會經曆不同的曆史階段

(一)本世紀末人類開始邁向知識經濟時代

通常人們劃分人類曆史階段的標準,一是以重大科技的實用性突破為標誌,二是以發揮決定性作用的人物為標誌。

蒸汽機時代是以英國瓦特在鈕可門蒸汽機基礎上發明實用型蒸汽機為開始標誌的。1765年,英國發明家瓦特在紐可門蒸汽機的基礎上發明了瓦特式蒸汽機,使熱能利用效率提高了約10倍,這樣使得蒸汽機的大規模應用成為可能。19世紀70年代,發電機和電動機的發明和應用標誌著電力進入實用階段,新的強大動力源產生了。此後,1879年美國發明家愛迪生發明白熾燈,1881年直流電供電站建立,1892年,世界第一座三相交流電站在法國建成——19世紀末,人類開始步入電氣時代。

1993年,是因特網向公眾開放的一年,也美國克林頓政府上台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計劃的一年,同時是美國政府科技政策大調整帶動世界科技發展戰略大調整的一年。因此可以把1993年作為知識經濟時代的起點。

盡管因特網發源於60年代末,但它一直作為國防和科技界使用的工具,直到1991年美國全國科學基金會才取消對因特網商業應用的限製,1993年Mosaic阿爾法版本因特網軟件投入試用,普通用戶不需要特殊技巧就可瀏覽因特網,因而美國商務部1998年4月15日發表的《崛起的數字經濟》把1993年作為因特網開始向公眾開放的年代。

人們也常用偉人在曆史上發揮決定性作用的時間作為一個時代的標誌。如愛因斯坦1905年相對論的創立是現代科學的開始。美國微軟公司董事長比爾·蓋茨1994年成為世界首富,成為第一位以知識而不是資源和遺產成為世界首富的人,因而有人把1994年比爾·蓋茨以83億美元的資產成為世界首富作為知識經濟時代的起始標誌之一。

因此,可以認為知識經濟時代始自本世紀90年代末。

(二)人類社會將曆經不同曆史階段

第一次產業革命和第二次產業革命是為人類找到動力並大規模應用的過程。這兩次革命中的一係列突破的作用是放大人類肢體力量,延長人類肢體功能。它們引發了工業革命,使人類告別農業時代進入工業時代。

從某種角度講,人類曆史就是滿足人類不斷增長變化的需求的曆史,人類的生理需求是有限的,精神需要是無限的,即便是對於衣食這種基本的生理需求,人類也不僅僅滿足於溫飽,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衣食需求中的主體已成為精神需求。曆史上,科技的進步大都應用於滿足人類物質需求,第一次產業革命和第二次產業革命大大滿足了人類物質需求,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人類社會的發展,對精神的追求必然超過對物質的追求,繼農業時代、工業時代之後,知識經濟時代的來到是順理成章的。

如果把知識經濟時代比喻成一條浩瀚的長河,那麼它的源頭在哪裏呢?為了回答這一問題,我們必須把目光拉回1944年1月在英國誕生的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上。如果說蒸汽機、電動機是解放人類體力的話,那麼計算機則是人類處理和儲存信息的工具,它的主要功能是解放人類的腦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70年代以後以計算機和通信為龍頭的科技群體的崛起促進了生產力的大發展,到90年代末期,知識經濟時代初見端倪。

知識經濟的崛起是與因特網的普及和信息高速公路的興建分不開的。自1993年初美國總統克林頓提出興建信息高速公路以來,全世界掀起興建信息高速公路的浪潮。信息高速公路的興建標誌著第二次信息革命的到來。如果說以計算機誕生為標誌的第一次信息革命主要解決的是信息處理問題,那麼第二次信息革命將重點解決信息傳輸問題。它的到來將再次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衝擊。

當人們對第二次信息革命津津樂道時,一些有識之士開始關注第三次信息革命。第三次信息革命的突破口被認為是人工智能,目前已被美國、日本和歐洲等列為科研計劃的重中之重。人類智能是宇宙間最神秘的現象之一。目前的計算機已具備了人類左腦的邏輯運算能力,但右腦的模糊處理能力以及整個大腦網絡同時處理信息的能力尚不具備。

為了實現人工智能,需要從生物學角度揭開人類思維之謎,為人工智能的研究提供參考;需要從材料學角度研製適合的材料,為人工智能計算機的研製提供基礎;還需要以信息技術作為主力軍,最終完成人工智能計算機的研製工作。

目前,科學家已在研製模糊計算機和神經網絡計算機,並把希望寄托於光芯片和生物芯片上。專家認為,一個以人工智能為龍頭、以各種高新技術產業為主體的“智能時代”將徹底改變人類社會。智能時代將是成熟的知識經濟時代。

在智能時代到來的同時,生物技術也將取得巨大突破,人類將有能力設計和製造生命本身,生命同機器將結合在一起。這一突破帶來的革命將不亞於人類信息處理和傳輸能力突破帶來的影響,這一時代生產資料、生產對象和生產工具將是人造生命及其技術。

與此同時,人類將走出自己的搖籃,向地球以外的空間發展。以在月球或火星上建立定居點為標誌的宇宙開拓時代將到來。因此,我們可以提出由生物技術和宇宙開拓技術為支柱的後知識經濟時代這一超前概念。

(三)世紀之交星球意識興起

我們人類剛剛搖擺愚昧狀態。因此,我們必須用星球意識看待我們的曆史、現在和未來。如果從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1543年出版算起,人類開始覺醒的時間隻有450多年,如果從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1687年出版計算,人類第一次科技革命距今僅310多年,而愛因斯坦1905年發表相對論的第一篇論文距今僅90多年,第一台計算機1944年才問世。人類步入現代文明的時間是如此之短,比起人類的過去和未來僅僅是滄海一粟,以致於用人類剛剛擺脫愚昧階段描述當今世界更為恰當。星球意識的興起是世紀之交、千年之交人類進一步覺醒的重大標誌,具有星球意識的人關心的是人口問題、環境問題、資源問題、大災變問題、社會問題等等,甚至關心宇宙是怎樣的?宇宙為什麼是這樣的?物質從那裏來的?人為什麼會思考?宇宙的未來如何?時空旅行可能嗎?有描述整個宇宙的終極理論嗎?

人類是帶著問號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回顧科技發展史,人類為了砸碎與生俱來的巨大問號,這些智慧生命首先向宇宙深處派出了兩支遠征軍,他們用智慧和血肉之軀沿著兩個極端的方向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使得人類從宏觀上認識地球、太陽係、銀河係乃至整個宇宙,從微觀上認識分子、原子、電子、質子和誇克,在這兩個戰線捷報頻傳之際,人類又開始派出第三支力量,把進攻重點回歸到自身,試圖征服生命現象、人類自身和宇宙最神奇的現象之一——人類智能。

人類的前兩支遠征軍開始在宇宙起源處彙合,試圖攻克時間和空間的堡壘,在這兩條征途上哥白尼、伽利略、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和玻爾都先後倒下了,他們至死也沒有解開頭腦中的問號,而留下了更多更重的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