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知識經濟需要堅實的農業基礎
在初見端倪的知識經濟時代,一方麵高新技術的大規模應用將大大推動農業的發展,另一方麵農業作為社會基礎的地位將更顯重要。
(一)知識經濟離不開農業基礎
一些專家認為,在知識經濟形成初期,由於機製不完善等原因其風險性很高,全球化趨勢使得世界經濟“牽一發而動全身”、“一損俱損”。至今尚未平息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就說明了這一點。如果沒有農業作為堅實的基礎,知識經濟社會將會變得十分脆弱。
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1998年7月4日報道,作為知識經濟時代重要商業活動手段的電子商務活動在提供機會的同時可能也會帶來新的風險。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分別進行的研究表明,周期性的經濟動蕩有可能因為電子商務活動而發作得更為頻繁、程度進一步加重。駕馭這樣的經濟係統就像駕駛“時速800千米的汽車”一樣困難。
知識經濟依賴於通信網絡。很少有人想到如果全球通信網絡突然癱瘓,人們還能正常生活嗎?世界經濟還能正常運轉嗎?甚至有人認為如果沒有農業作為基礎,一旦通信網絡崩潰,人類社會將陷於一種不可想象的危險之中。這並不是危言聳聽,目前的全球通信網絡是十分脆弱的,從某種意義上講摧毀這一網絡簡直是太容易了。
一個非常有說服力的例子就發生在1998年5月19日。那天下午,美國泛美衛星公司的低軌道通信衛星“銀河4號”突然發生故障,偏離了正常方位,無法對地麵提供正常通信服務。結果是僅僅由於一顆通信衛星發生了故障,數以千萬計的美國人頓時感到他們的正常生活受到了幹擾:隨身攜帶的傳呼機和移動電話不響了,加油、購物不能使用信用卡,在因特網上查找資料遇到了困難,一些電台、電視台的節目也出現中斷。受影響最嚴重的是傳呼服務,至少有3200萬人不能使用傳呼機傳遞信息。醫生為了不延誤急症治療,隻好待在醫院裏不回家。執行任務的警察互通消息變得困難。
這次衛星故障使美國人發現,現代技術已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麵,他們太依賴技術了,而技術不是完美無缺的。美國《芝加哥論壇報》1998年5月21日刊登文章對此進行評論認為,這一事故說明以技術為基礎的社會在技術發生故障時是多麼脆弱。
在知識經濟時代,農業仍然是國家安全的最重要保障之一,沒有堅實的農業基礎就會受製於人。哥斯達黎加當局前些年放鬆了對農業的支持,並減少了對農業的投資,導致農民缺乏種糧積極性,造成土地荒廢,糧食作物種植麵積減少,造成了糧食產量不能滿足國內需求,必須大量進口糧食的惡果。據官方統計,1997年,該國共進口6萬噸大米和1.2萬噸菜豆,分別占國內需求量的45%和33%。隨著世界糧食需求量的增加,國際糧價也不斷上漲,進口糧食的費用已成為哥斯達黎加的財政負擔。據悉,1998年僅在進口大米方麵就要花費9700萬美元。哥斯達黎加在飽嚐進口糧食的苦果後,開始重視農業生產,並采取措施,力圖盡快擺脫糧食進口的局麵。
(二)科技是興農之本
由於世界人口的增加和環境保護的需要,必須提高農作物的單產量,而這必須依靠高科技手段,科技是興農之本。據《法蘭克福彙報》1998年2月12日報道,全世界開墾農業使用麵積(尤其是通過開墾森林)和由於荒漠化以及不合理地使用土地所造成的損失大致保持平衡,因此自1950年以來耕種麵積沒有發生什麼變化,仍保持在14億公頃。在世界人口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沒有出現災難性的大饑荒,這是因為農民成功地使單位麵積產量不斷提高。人均耕種麵積在1950年為0.56公頃,現在是0.24公頃,到2020年將減少到0.19公頃,而且這已考慮到如下樂觀的看法,即聯合國在發展中國家采取的計劃生育措施在越來越多地顯示出效果,貧困現象在減少。
著名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夫婦1998年8月17日在日本《讀賣新聞》上發表題為《尖端技術將給21世紀農業帶來巨大變革》的文章指出,目前,世界糧食供應主要依賴於屬於“第一次浪潮”的農業體力勞動以及屬於“第二次浪潮”的機械化農場和開展大規模生產的農業企業。在農業向信息生物學時代過渡的今天,這兩種農業生產形式已日趨過時。隨著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突破性進展和在農業領域的成功應用,引發了一場全球性的新的農業科技革命。農業生產采用最尖端的技術,可能會改變人類的生存條件。即使未來人口有所增加,整個世界也不會再出現缺糧現象。
另外一些專家認為,目前世界農業正在向基因農業、精細農業、網上農業和太空農業方向發展。
基因農業。在知識經濟時代,生物技術將得到廣泛應用。生物技術突破了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間的物種界限,實現了基因的界間轉移,極大地拓寬了生物界種質優勢的利用。如果把基因學領域的尖端技術有選擇地加以使用,對特定基因進行激活或控製,或者用新方法進行轉換,就可以生產出全新、安全的食品。把所有這些技術創造性地加以組合,就能夠找到突破口。這是一項可以與“矽穀的技術發展”相媲美的宏偉事業。
現代生物技術與常規育種技術的結合,使高產、優質和高抗的動植物品種不斷湧現。目前,畝產噸糧的“超級稻”和日增1千克的“超級豬”正在培育;作物抗逆性基因工程育種已取得重要進展;轉基因豬、牛、羊、兔已經出現,克隆羊更是轟動世界,人類在進行生物遺傳改良和育種方麵展現了廣闊前景。
專家們預測說,下個世紀將會生產出能夠自然分解的塑料,能夠出現可用於潤滑油和燃料的改良菜種植物。關於電子計算機的前景,人們考慮的不是利用矽片和數碼,而是利用生物程序和遺傳代碼的新一代電子計算機。
說不定有一天我們將會栽培電子計算機部件乃至隻有無機物才能夠生產的產品。實現這一步也許不再是空想的科幻小說中描寫的情景。根據這種設想,將會不斷出現把產品改為糧食以外的附加價值高的“智能農業”。
新的農業科技革命極大地拓展了農業的生產空間,農業將由動植物向微生物、農田向草地森林、陸地向海洋與太空發展;初級農產品生產向食品、生物化工、醫藥等方向發展;單細胞蛋白、海洋農牧場、生物能源、農副產品綜合利用和多層次開發等將成為農業新的生長點。
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們將可在工廠中生產農牧業產品。根據消費者的需求,農業工廠將可設計和生產功能各異的農牧業產品。糧食、醫藥和營養品等等將會變得多樣化起來,以“保健食品”為人們所熟悉的醫用食品的種類也將會增多。拿番茄、大米、馬鈴薯和蘆筍來說,人人都可以買到自己所喜愛的和營養價值高的品種。
精細農業。知識經濟時代的農業將不再是粗放型的行業,人們將能對農田進行精雕細刻。目前科學家已經研製出了利用人造衛星對地麵進行遠距離探測的技術。美國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夫婦1998年8月發表文章指出,今後,從事農業的人員使用這項技術可以探測出土壤和作物的極細微的差異。計算機圖像除了能夠提供土壤的鹽分、酸堿度、濕度、成分等詳細的數據以外,還能準確地識別作物和雜草。利用這些信息,加上計算機控製激光,就可以輕而易舉地除去雜草,對作物毫無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