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待製定的發展戰略(五)(3 / 3)

為實施“歐洲月球2000”計劃,歐洲航天局將於2000年用阿麗亞娜5型火箭把“月球之星”衛星送入月球軌道。來自歐航局成員國的50名科學家和工程師目前正在設計和製造這顆衛星,衛星將對計劃於2001年登月的“歐洲月球登陸者”飛船的著陸區域進行詳細考察並繪製“月”圖。“歐洲月球登陸者”飛船將瞄準位於月球南極的一個直徑20千米、深3千米的隕星坑環形山上的“長明燈峰”著陸,這裏是未來建立月球前哨基地的理想地點,能夠獲得幾乎不間斷的陽光,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太陽能,而不必依靠笨重的電池或成本高昂而又有害環境的核動力。

日本、英國等也提出了自己的探月計劃,其中日本計劃於1998年發射月球-A探測器,並在1999年向月球發射探測衛星。

在世紀之交的今天,人類重返月球的行動將與早期的月球探索有所不同。早期的探索是兩個大國的競爭,雖然具有科學考察性質,但很大程度上是為政治和軍事服務。隨著“冷戰”的結束,大國間在一定程度上由軍事對抗轉為高新技術和知識經濟領域裏的競爭,在太空探測上則表現出務實和追求經濟效益的趨勢。美、俄兩國重返月球,不僅是為對月球這塊離地球最近的太空處女地進行探測,還要對其進行開發和利用;其他一些國家探測月球也是為在今後的月球開發中占有一席之地並擁有更大的發言權。

(五)21世紀的宇宙開拓事業

美國《未來學家》雜誌1996年12月和1998年3月先後發表文章對21世紀人類離開自己的搖籃開拓新的生存空間做了描述。

在2010—2040年間,人類將遷居太空。除了持續的研究性探測之外,我們將在太空建立生活設施並開展工業生產。在從半導體到製藥的各個行業中,太空工廠將司空見慣;太空采礦將與太空製造業息息相關,而且常常融為一體;太空中的巨型天線將把太陽能投射到地球上的寒冷地區;太空旅遊將開始發展;第一個太空旅館將開設在月球上;第一個太空嬰兒將降生。

陸地成形技術——即人為控製太陽係中的天體——將進入試驗階段。較早的一個計劃將是嚐試加熱火星的某一部位,使之適合人類居住。太空探險預計會給地球經濟帶來很大好處。地球是一個封閉的係統,我們未來必須擴大我們的資源基地。在小行星上采礦,在月球上旅行,溶液培養以及太陽能衛星可能有助於人類在太空中繁榮昌盛。

除了太空定居點外,太空旅行也將變得像乘坐飛機一樣輕而易舉。很多小型公司正在試驗新的、成本低的火箭發射方法,比如用氣象氣球把火箭帶到較高處,然後用較小的牽引力發射等。這使人們可以對較便宜的材料,比如紙、泡沫和塑料等加以利用。你可能不久將擁有自己的高超音速航天器。微波束將在飛機前麵產生減小摩擦的衝擊波,提高飛機的速度並且不必使用龐大的燃料罐。

許多人心目中最重要的太空計劃,將是研製避免小行星撞擊的係統。這個新係統類似於“星球大戰”軍事防禦係統計劃,它將利用核導彈把飛向地球的小行星撞離正常軌道。對於像小行星撞擊地球這樣的事情,我們能否及時地拿出解決之道,將決定地球文明的生死存亡。

日本《讀賣》月刊1998年2月一期發表文章認為,21世紀後半葉,麵向火星的載人飛行有可能成為現實。在載人飛行之後進行的是火星基地的建設和火星的綠化。地球文明將邁出向太陽係文明擴大的第一步。另外,在火星探測方麵,可能會發現原始的生命體化石,並就生命的起源展開討論。但是,與此同時,也會發現地球生命對火星的汙染。在過去的探測中已提出過這一問題,也將會出現向宇宙丟棄廢物那樣的宇宙產業。隻要人類能根據自己的願望並在自己的控製下發展文明,上述目標就可能實現。但是,即使在行星之間實現載人飛行,也不能實現在恒星間的載人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