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誰來管理因特網
因特網是從60年代美國國防部的阿帕網演變發展而成的,它的大發展始於80年代末90年代初,從全球範圍看,它的發展幾乎是無組織的。但隨著因特網規模的擴大,到1998年上半年因特網在全球已有1.4億用戶,這種條件下任其自由發展是件危險的事情。為此一些大國開始設法建立因特網全球管理機製,並希望這一機製有利於自身利益。這一管理機製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如何管理因特網域名。
隨著因特網域名日益供不應求,其分配體製正麵臨變革。每個特定的用戶在因特網上的地址是唯一的,誰最先申請,誰就單獨擁有這個地址所代表的“網上空間”。域名的這種特性,助長了世界範圍內的域名搶注風。很多公司或組織在申請注冊時常常發現,本應屬於自己的網上空間已被他人搶先占有。
域名搶注現象的出現,是現有的域名分配方法帶來的結果。域名是由一串不同名稱組成的分級式結構,自左到右,級別不斷升高,最右邊的最高級域名是域名組成中最核心的部分。最高級域名一般隻劃分為公司、非贏利機構、網絡服務提供者等很少的幾類。這給域名申請者帶來很大局限,域名被搶注、或域名之間互相撞車的情況很大程度上也因此而生。
目前,就如何修改現行的域名體係,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方案。這是圍繞因特網域名控製權的新一輪“爭奪戰”。美國政府1998年2月發布的一份綠皮書,提出了解決這一問題的設想。綠皮書提出增加五個新的最高級域名,以增加用戶申請餘地,緩解分配中的緊張狀況。與此同時,設在瑞士日內瓦的“因特網注冊委員會”(CORE)卻計劃另起爐灶,打算增加七個新的最高級域名。這兩種方案目前形成相持不下的局麵。路透社1998年3月15日的報道稱,美國提出這項改革因特網網址分配方案的體製在大西洋兩岸引起了爭執,爭執的焦點是,誰應該引導全球計算機網絡進入21世紀。爭端涉及的主要問題是,誰應該登記和管理“一級通用域名”,即以.com、.org和.net等後綴結尾的常見因特網網址。
(一)美國的方案
目前管理域名等核心部分的是美國政府,因為該網絡最初是美國國防部的情報工具。美國商務部在綠皮書中製定了一項將網絡管理權移交給私營部門的計劃。
目前這些域名全部由網絡解決方案公司(InternetSolutionsInc.)登記,這家美國公司根據與美國全國科學基金會簽訂的合同,為商業用戶、非營利機構以及網絡服務提供商登記域名。由因特網政策權威艾拉·馬加齊納發起的這項計劃,將打破網絡解決方案公司的壟斷,滿足急劇增加的網址需求,新增5個一級域名,這些一級域名將分別由5個網址登記公司管理。到那時,這些公司將為獲取利潤而同網絡解決方案公司競爭因特網網址登記服務,這些新網址登記公司之間也將展開競爭。
根據這項計劃,還將在美國設立一家非營利公司管理作為因特網網址基礎的數字地址,當用戶鍵入域名時,計算機用這些數字地址確定因特網網址。
(二)來自歐洲的阻力
因特網注冊委員會(CORE)是由眾多公司和團體組成的一個全球性聯盟,總部設在日內瓦。到1998年3月,簽約加入該聯盟的成員有200多個,包括法國電信公司和數字設備公司這樣的大公司,1997年它批準了一項新增7個一級域名的方案,數據庫的管理歸CORE。這些新增加的域名將以.shop、.firm、.web、.arts、.rec、.info和.nom結尾。
CORE有88家簽約登記公司,它們分布在23個國家,其中歐盟有35家,它們已經接受了成千上萬個因特網網址申請。
CORE執委會的德國成員西格弗裏德·朗根巴赫說:“管理這些域名登記所需的軟件和硬件都已準備就緒,許多登記公司都在進行預先登記工作——客戶給他們打電話,說我們想要這個名字等等。”
美國的計劃使這些工作當即陷入停頓,令支持CORE的一些公司有種被出賣的感覺。CORE秘書處的協調人艾倫·麥克拉斯基說:“馬加齊納的所言所行曾經使我們深受鼓舞,一往直前,隻是到了最後一分鍾,我們才恍然發覺他們另有主意。”
歐盟委員會抱怨說,該計劃可能加強美國對涉及因特網網址的商標權之爭的管轄權,從而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規定的處理糾紛的程序撇在一邊。CORE的官員說,這項計劃過於以“美國為中心”,未能徹底打破美國網絡解決方案公司的壟斷。
在這一問題上,澳大利亞和歐盟站到了一起。1998年3月,澳大利亞交通部長理查德·奧爾斯頓說:“澳大利亞政府對美國提出的一項建議中有關改變世界範圍內因特網域名注冊和管理方式的事宜表示關注。”奧爾斯頓說,美國正試圖創建一個能有效確保美國對商標事宜和解決糾紛程序實施裁決的新係統。他說:“這個擬議中的美國模式,似乎沒有認識到人們要製定一個有關因特網事宜的國際模式的願望。”奧爾斯頓說,美國的這一計劃已經招致歐盟的批評,它無視國際社會為改革因特網域名注冊係統所做的努力。
(三)在因特網上建立一個世界政府
如何管理因特網?這在美國因特網團體內部也意見不一。甚至有讚同在“因特網上建立一個世界政府”。兩種方案之間的分歧,表麵來看隻是最高級域名數量有所不同,但實質卻有更深的內涵。因特網域名分配的爭奪實際上反映了現階段因特網發展所麵臨的關鍵性選擇,即繼續維持“美國化”還是逐步走向“全球化”。
美國微軟公司總裁蓋茨1998年初就域名之爭發表談話稱,雖然他支持短期內由設在美國的公司管理最高級域名,但他更傾向於對因特網采取“國際性的監管”。蓋茨說,從長遠來看,因特網注定將發展為一個“世界性的載體”。
麵對來自世界各國的壓力,美國改變了想法。1998年3月19日,美國克林頓總統首席因特網顧問艾拉·馬加齊納說,美國準備成立一個由世界各地因特網專家組成的委員會,監督該全球計算機網絡的未來發展。華盛頓希望用一個基礎廣泛的監督委員會來管理因特網網址,以取代美國對該體製的壟斷。
馬加齊納說,按他提出的計劃,將由一家非營利性組織取代現在根據與美國全國科學基金會訂立的合同來登記域名的網絡解決方案公司,這家非營利性組織將接受專門顧問委員會的監督。他說:我們希望使該委員會的構成真正國際化,並說世界各地的因特網管理機構以及因特網用戶相關團體可以為約由15名成員組成的委員會提名代表。但是馬加齊納說,他認為這家新組織應該將總部設在美國,因為因特網起源於美國。他說該組織可能會在1998年秋季之前成立並開始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