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因特網出現之前,由於印刷機、複印機和衛星電視的普及,通信就已經很難控製了。因特網的出現使通信的控製變得十分困難。信息可以在國家之間進進出出,這是客觀事實。這個事實很可能會帶來好處。
蓋茨認為,如果你想確定因特網使用的範圍,可以考察一下政治選舉之類的事情,可以在網上瀏覽某一候選人所發表的每一次演講。還可以查到他的得票數,並檢索你所關心的情況。或者可以到網上聊天室去,那裏的人們相當有組織。當你看報紙的時候,會發現有關選舉和政治新聞的報道不夠充分。但是,因特網上的內容極其豐富。它將重新定義其中的某些活動。技術給每一個階層的人們賦予了力量,它使人們獲得了以往從未有過的信息和參政途徑。
法國《回聲報》1997年3月14日刊登唐納德·馬錢德題為《關於國際信息網絡的十個問題》的文章,文章認為以未來信息高速公路為主體的國際信息網絡將深刻地改變各國的信息結構。今天在電信業享有專營權、並對管理很好的市場具有影響力的那些電信企業將要實行私營化。這些電信企業將更具競爭力,它們將可以與國外的對手進行對抗,也可以從其傳統的職能範圍中走出來,去開拓新天地。
鑒於各種資料、文件、圖像及聲音都轉換成了數字,因此,信息技術、電信及大眾電子傳媒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了。這些傳統界限的消失在那些想在新的國際信息市場上利用那些既具有潛在盈利性、但也有風險的企業間引發了聯合、購買及簽署合作協議的狂熱。
那些推出了各種不同的通信方式——諸如電纜通信、衛星通信、無繩通信、電話通信——的各個公司正在進行著越來越激烈的競爭。競爭之所以激烈,一是因為對已經發展起來的市場放寬了限製,再就是因為那些正在出現的市場所提供的銷路太多了。例如,在美歐電信企業之間、在信息企業和專業生產無繩電話的公司之間就在繼續進行著激烈的戰鬥,這些企業致力於在匈牙利、烏克蘭、俄羅斯或捷克這樣一些國家奪得一些市場份額,為此它們毫不猶豫地與其同行組成了一些合資企業。
各國在信息技術基礎設備方麵的發展速度是很不均衡的。在那些不大發達的國家,這方麵的投資可能不如發達國家多,投資的速度也不如它們快;這些國家擔心的是將被排除在國際信息網絡之外,無法享受到因特網絡的好處。
對非洲和亞洲大陸的那些最貧困國家來說,這個問題當然是嚴重的。但信息基礎設備也將會迅速擴展到諸如中國、印度、印尼及馬來西亞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世界上那些大的電信、衛星、無繩通信及信息技術專業集團將會在這些正在蓬勃發展的、但技術設備水平還很低的國家進行投資的問題上進行一場真正的競賽。
怎樣使知識產權得到保護,怎樣使投資能有一個“好的回報率”呢?在涉及國際信息網絡“內容”服務的變化問題上,有幾件最重要的事情必須做。
(1)在知識產權方麵,各國的規範與做法很不一樣。
(2)歐盟現在正考慮對複製權的法律加以協調,以便消除各成員國之間信息交流方麵的障礙。
(3)各國這些保護知識產權的規章製度已經很不一樣了,因此實行起來也不會一樣。美國和中國在軟件和隻讀光盤的複製方麵存在的分歧就說明了這一點。
(4)在交互式網絡方麵,能對信息的傳播及使用進行監督、或者能夠進行銀行結算的那些方法現在還沒有發展起來,特別是在因特網方麵,情況更是如此,後者最初並不負有商業使命。
怎樣才能保障信息處理及傳輸的保密性?由於環球網在因特網絡上具有多媒體功能,從而使知識產權變得那麼脆弱,國際信息網絡上的秘密信息也難以得到保護。此外,當很多國家提供信息服務的公司之間的競爭變得激烈的時候,那些竊取信息的盜賊及犯罪團夥對信息處理的安全性也將是一個嚴重威脅。
由於通過因特網絡可以隨時隨地了結一些商業交易,從經濟和社會的角度看,這個小小的革命給人們帶來的好處是不可否認的。通過因特網絡進行的貿易擺脫了法律的約束、或者跨越了自然邊界,所以,這樣進行的貿易就給當局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問題。現在有必要在5—10年內簽署一些國際協定並建立一些機構,以便對那些通過因特網進行的貿易加以保護,因為騙子們將會學會利用貿易網絡或公眾網絡所具有的開放性特點,可以隨時上網,從中得到好處。
國際信息網絡上隨時可以使用的交互式服務是否完全可以“通用”?在幾個國家裏,電信機構製定了一些規範,旨在協調一般的通信,這樣也是為了建立一些“通用的”服務。然而,隨著私營化的發展及放寬限製的做法日漸增加,這方麵的投資預算及通用的服務在地理上的覆蓋麵將會減少。此外,對“通用”服務所下的定義也有可能改變,因為用戶已不再滿足於基本的電話服務。他們也要求使用計算機、調製解調器及軟件,從而能夠進入因特網或能夠提供上網服務的國營及私營的機構。
各公司、各國的文化傳統以及各國政府怎樣才能適應這種新情況呢?今天,任何旨在控製網絡發展、使其發展速度放慢、或停止發展的企圖都受到了譴責,並被斥之為“無理”、“反動”或“壓製”。但顯而易見的是,文化、政治、宗教或種族的差異對進入國際信息網絡、對“有內容的”各項服務所提供的信息的性質都會產生影響。
美國《外交政策》雜誌1997年夏季號刊登勞德管理研究所所長兼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學院跨國管理學教授斯蒂芬·科布林寫的一篇文章,題為《電子貨幣與國家市場的終結》。文章認為,電子貨幣的出現和數字網絡化的全球經濟給領土國家賴以存在的基礎造成了直接的威脅,將給經濟和政治治理帶來如下問題:在未來電子貨幣相互競爭的世界中,中央銀行將難以控製貨幣供應量,同時跨國界轉移資金的障礙大大減少,政府將很難掌握貨幣的跨國界流動情況並加以控製;國家經濟統計數字的重要性將大大降低;逃稅將成為嚴重的問題,稅款的征收越來越困難;舞弊和犯罪活動將更為容易等等。電子貨幣和電子商務的發展,將要求越來越多的國際合作、協調各國的條例和法律以及加強國際機構的權限,以應付出現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