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亟待製定的發展戰略(六)(3 / 3)

美國斯坦福研究所國際計算機學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彼得·紐曼在談到全國技術網絡存在的許多薄弱環節的問題時說,從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角度來說,“整個信息基礎設施的狀況十分糟糕”。

紐曼說,這次衛星故障表明過於依賴信息基礎設施的任何一個部分都有可能帶來災難性後果。“美國90%的州際尋呼係統使用同一顆衛星,這本身就是問題。一顆衛星失靈,通信基礎設施的絕大部分突然之間就會癱瘓。解決的辦法就是使用多顆衛星。不能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裏。”

“銀河4號”衛星是一個實例,它說明通過網絡上的某一個點傳輸極其大量的數據會使故障產生更為嚴重的影響。這顆衛星除了轉發尋呼機通信以外,還轉播華納兄弟公司的網絡節目、為各家電視台的氣象預報員提供動態氣象圖、直播88個彩票發行點的搖獎活動以及信用卡授權等等。

美國新澤西州洞察研究公司主管研究工作的副總經理邁克爾·弗倫奇說:“這次事故應當使各類企業警醒:必須有應急措施和退路,因為衛星通信技術肯定會在某個時候發生故障。”

弗倫奇說:“有經濟實力的大公司認識到了這一點,並且有現成的備用係統,因為通信對於大公司來說至關重要。許多小公司沒有備用係統,原因是備用係統費用高,況且故障不會經常發生。但是,如今大約有6000萬人使用尋呼機,像這次發生的技術故障會引起非常多的人的重視。”

因特網像衛星一樣,已成為全國數據傳輸的一個重要渠道。但是據專家們說,因特網比衛星更容易受到蓄意破壞,因為因特網隻對用戶傳輸的加密指令作出反應。一位“黑客”在參議院政府事務委員會1998年5月19日舉行的聽證會上說,與他一道出席此次聽證會的7位“黑客”中的任何一個人都能夠使因特網癱瘓,辦法是發出使計算機網絡的各個部分無法彼此聯係的信息。

另一位“黑客”說,向放置計算機的無防護的商業建築物發射電磁脈衝也可以使計算機網網絡發生短路。他說:“人們需要花幾天時間才能找出故障的原因。”

在許多情況下,由於因特網使用的技術存在缺陷,個人隱私也難以受到保護。“黑客”們說,由於因特網是通過光纜傳輸數據,享受這種服務的大多數用戶並不知道另外某個用戶可能在偷看他們在光纜網絡上交流的信息。

技術給日常生活帶來了方便,因此人們也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先進技術,但技術出現差錯的幾率也在增加,技術設備遭到人為破壞的危險也越來越大。據美聯社紐約1998年5月21日報道,美國《連線》雜誌技術專欄編輯喬恩·卡茨說:“我們對技術的期望越來越大,對技術的依賴性越來越大,而對技術卻越來越感到失望。”但是很少人願意在生活中失去它。大的技術事故很少見,但是它們確實是不時發生的。例如,在1990年1月當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交換軟件失靈時,東方海運公司的大部分長途服務都喪失了。較小的事故卻是司空見慣。例如,美國聯機服務公司不斷出現使電子函件傳輸速度放慢的問題。正如日常生活中出現的故障一樣:電池缺電,塑料盒破裂,電路被燒毀,整個物品也就完蛋了。卡茨說:“技術代表著人類改造世界的偉大努力,但也暴露出人類的局限性。技術總有失敗的時候。”

由於人們對技術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因而網絡社會越顯得脆弱,技術上的小小故障都會給人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帶來巨大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