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創新意識差競爭力發展缺乏主體
在我國,技術創新還不完全屬於企業行為。現行政府管理方式和各種政策仍然明顯帶有政府代替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活動的特點。從企業內部看,由於承包製條件下的短期行為模式和企業留利普遍不足,致使企業不想也無力安排新產品開發與技術改造投資經費。
(三)
要想盡快提高我國科技國際競爭力,從近期看,應該堅持盡快采取多種措施提高現有科技資源的使用效率的基本策略;從長遠看,則應繼續切實落實科技優先發展戰略,大力加強科技和教育投入。具體來講,主要包括以下方麵:
1.建立企業技術創新動力機製強化競爭力發展主體意識
從政府角度看,應該通過轉變政府職能,製定有關政策為企業營造一個強化企業技術創新意識和行為的外部激勵約束機製。刺激的重點應該由單純頒布各種優惠政策轉變到政府的切實落實和促進企業製度變革以及強化市場競爭環境上來。具體手段包括:把國民經濟切實引向以內涵發展為主的軌道上來;加速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步伐;加快建立現代企業製度的步伐,逐步使企業麵向市場,處於平等競爭地位;應通過法律手段,限期淘汰落後技術、裝備和產品。
從企業角度看,關鍵在於通過多種形式轉變企業領導的觀念,提高企業家的素質。因為企業家是創新意識的源泉,是企業技術創新行為的組織者。
同時,我國應學習國外的成功經驗,盡快製定有關法律和政策,扶持和鼓勵企業提高研究與開發能力,使企業逐步成為技術進步的主體。
2.深化科研機構改革促進競爭力提高
目前,對現有科研機構的分流重組,調整科研機構的組織結構是一條比較可行的途徑。新組建的科技開發型和科技服務型機構,應麵向市場,麵向社會,真正開展對企業和社會有實用價值的項目的研究、開發與推廣。
3.優化科技發展環境促進競爭力提高
完善市場體係,健全法律體係,鼓勵企業之間、企業和院校及科研機構之間以及院校科研機構間的橫向聯合和協作,盡量減少重複研究與開發造成的資源浪費。政府應該製定科技發展戰略規劃,並組織實施。應進一步完善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律體係,為我國科技進步營造一個良好的法律環境。應加速建立和完善技術市場體係。建立健全技術市場體係也應包括建立和完善技術勞務市場,逐步形成科技人才自由流動的局麵。
4.加速教育體製改革強化競爭力發展基礎
繼續實現和落實九年義務教育,並且盡快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應盡量放鬆對高等院校專業設置的行政限製,同時大力裁減高等院校的冗餘人員,鼓勵他們向企業或其他層次的院校流動。要大力發展各種職業學校、成人教育及各類業餘學校等多種形式的辦學方式。應大力開展企業內部的職工終身定期在崗培訓,並將其製度化。在建立健全各種激勵機製的同時,大力宣傳科教興國戰略,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風氣,提高青年一代對科技事業的興趣。
5.改進技術引進方式有效利用外援提高科技競爭力
盡快建立一個具有權威性的全國統一的技術引進組織機構,加強宏觀調控,正確製定我國技術引進戰略,有效防止盲目引進和低水平重複引進,提高技術引進資金的使用效率。
6.推行科教興國戰略促進科技競爭力持續發展
積極推行科技、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切實保證不斷提高教育和科技的投入,是提高我國科技競爭力水平的長期戰略和措施。推行科教興國戰略必須明確:既要“科教興國”,又要“國興科教”。從目前看,首要的是要大力提高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同時改革教育和科技管理體製,提高教育和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率。
二、從國際競爭力排名看中國的發展
(原載1997年8月25日《望》周刊,作者:趙憶寧、浦樹柔)世界範圍排座次:中國國際競爭力排名由1995年的第31位上升到1996年的第26位。
由瑞士國際管理開發學院和世界經濟論壇所作的世界各國年度國際競爭力評價報告,已為世界各國廣泛公認,1996年中國在參評的46個國家和地區中,世界排名第26位,比1994年的第34位和1995年的第31位分別提高了8位和5位。
90年代以來,隨著冷戰的結束,國際經濟、政治發生了急劇的變化,以經濟為中心內容的綜合國力的競爭日趨激烈,為了爭奪21世紀新的製高點,知己知彼變得異常重要。對一國一地區的國際競爭力關注,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引人矚目。由於參加評價的國家和地區包括了世界經濟活動中的全部主要國家和地區,因此,國際競爭力評價結果成為世界關注的熱點。
那麼,什麼是國際競爭力呢?專家們雖有不同的說法,但更趨於一致地認為,國際競爭力是在一定經濟體製下的國民經濟在國際競爭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國力的強弱程度。綜合國力既指實力,也包括發展潛力。專家指出,競爭力是可以測度的,國際競爭力的指標被分為381項,其中249項為統計指標,被稱為“硬指標”,132項為“軟指標”,是通過問卷調查采集到的。這些指標被歸結為八大要素,即:國內經濟實力、國際化程度、政府作用、金融環境、基礎設施、企業管理、科研開發和國民素質。從1980年這一評價體係創立之後,人們開始用一種工具和一把標尺來衡量國際競爭力的高低。
1989年國家體改委與世界經濟論壇和瑞士國際管理開發學院合作開展國際競爭力研究。而後聯合中國人民大學、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成立了課題組,並於今年初出版了《中國國際競爭力發展報告(1996)》,公布了國際競爭力評價機構對中國國際競爭力的評價結果,並與1994、1995年作了對比分析。這個報告顯示,中國的國際競爭力總水平在不斷提高,但總體上仍處於中間位置。自1993年參加轉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評價以來,中國的國際競爭力總水平一直居轉型國家首位;在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強勁競爭力麵前,中國也表現出較強的追趕和發展勢頭,1996年已經超過韓國、泰國;在世界範圍內,中國國際競爭力總水平超過了意大利、西班牙等工業化國家;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中,中國則把具有一定可比性的巴西和印度遠遠甩在後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