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競爭力世界排名第26位是當之無愧的。1991—1995年,中國GDP年均增長率為12.41%,居世界第1位。而同是從中央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捷克、匈牙利和俄羅斯,同期GDP年均增長率卻為負值,俄羅斯為-10.05%,波蘭是東歐各國中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此間年均GDP增長率僅為4.64%。中國經濟以其高速增長震驚了世界,成為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又一個奇跡。
1996年世界經濟論壇在全球國際競爭力報告中,對中國經濟運行的國際競爭力水平作了評價,其中五個指標按五星等級給出評價結果:
1.實際GDP的增長率。根據1995年世界經濟運行水平劃分的五星等級的標準是,8%以上獲得五星級,5%—8%獲得四星級,3%—5%為三星級,0%—3%為二星級,負增長為一星級。1995年中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為10.2%,所以1996年中國獲五星級評價,這標誌著中國的經濟運行具有一流國際競爭力水平。
2.實際出口增長率。根據1995年世界經濟運行水平劃分的五星等級的標準是,20%以上獲五星級,15%—20%四星級,10%—15%三星級,5%—10%二星級,5%以下為一星級。1995年中國實際出口增長率為13.5%,獲得三星級評價。
3.直接利用外資占GDP的比例。根據1995年世界經濟運行水平劃分的五星等級的標準是,2%以上獲五星級,1%—2%獲四星級,0.5%—1%三星級,0%—0.5%二星級,負比率為一星級。1994年中國直接利用外資占GDP為6.6%,所以1996年中國在該領域被評為五星級。
4.通貨膨脹率。根據1995年世界經濟運行水平劃分的五星等級的標準是,3%以下獲五星級,3%—6%四星級,6%—10%三星級,10%—20%二星級,20%以上為一星級。1995年,中國通貨膨脹率為16.9%,所以,1996年中國在該領域被評為二星級。
5.失業率。根據1995年世界經濟運行水平劃分的五星等級的標準是,4%以下為五星級,4%—6%四星級,6%—8%三星級,8%—10%二星級,10%以上為一星級。中國1995年失業率為2.9%,被評為五星級的國際競爭力水平。
從評價結果看,中國經濟運行的總體水平表現比較好。在五項綜合評價指標中,有三項評為五星級標準,表現出較強的國際競爭力。GDP的增長率不僅獲得五星級評價,且在1996年世界排名第一,直接利用外資1996年世界排名第二。兩項指標被評為三星級運行水平,但就中國自身發展過程而言已經在朝著好的方向轉變。實際出口增長率較前一年有所下降,但目前也在向好的方向發展,通貨膨脹率已經從1995年的16.9%下降到1996年6.5%,今年進一步下降的曙光已經出現。然而失業率呈上升趨勢,且上升幅度較大,已經構成中國下一步待解決的最突出問題。
中國國內經濟實力、政府管理、國際化程度三大領域裏的國際競爭力世界排名依次是第2位、第9位和第23位。
經濟總量的擴張、貿易的增長及政府管理貢獻份額各有多大?
中國總體經濟實力的增強使其成為對提高
國際競爭力貢獻份額最大的首要因素1996年中國經濟實力世界排名第2位,保持了1995年的水平,比1994年上升了1個位次。其中GDP實際增長率、人均GDP實際增長率、國內總投資增長率均排世界第1位;工業生產實際增長率、服務業實際增長率、社會商品零售額實際增長率排名世界第2位,國內儲蓄總額、農業生產實際增長率、經濟預測排在世界第3位。在所有排在世界前3位的指標中,國內經濟實力占據很大的比重,由此可見,經濟實力的迅速增長是促成中國國際競爭力排名上升的首要因素。
中國經濟何以能夠進入一個新的增長時代?中國近10多年的經濟改革,給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巨大推動。經濟體製由以往的以實物產量導向的計劃體製,向以利潤導向的市場化體製轉軌獲得初步成功。中國的經濟增長是前所未有的,隻有韓國和中國台灣在早期的增長速度可以與之相比。在過去15年中,中國經濟增長了4倍。
世界銀行1997年最新的一份報告《崛起的中國》指出,中國在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份額中,1820年曾高達30%,是當時最大的經濟國家,而後迅速下降至1950年的不到7%,當中國在1978年嚐試著朝改革邁出第一步時,她仍然是一個貧窮的農業經濟國家,約有6億人口的生活低於國際絕對貧困標準。改革改變了中國的增長進程,17年中,中國每10年使其人均收入翻了一番,這一速度比多數國家發展初期都要快。從不變的增長使人均收入翻一番所需要的年數看,美國用了45年,巴西用了31年,印尼用了15年,韓國用了11年,中國僅用了10年。
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經濟迅速發展,是在一個很低的基礎上的發展,我們正在補發展的課。目前中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聯合國《1994年人類發展報告》再次肯定了這一點。無論從全球角度還是從加快發展的亞洲來看,中國的發展水平還落後很多,補發展的課還是一項艱巨任務。其次,估量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發展水平,不能光看經濟總量,還要看人均水平和經濟發展的結構、質量。在國際競爭力報告中,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世界排名倒數第2位。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課題組的測算,在未來二三十年內,中國不可能進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即使按照目前還不完善的購買力平價法計算,到2020年美國、日本的人均GDP分別為中國的3.4倍和5.4倍,更為嚴峻的現實是,中國還有不少地方尚未實現溫飽,有6500萬人口還處於貧困之中。所以我們在認識中國經濟實力增長這一事實時,必須從中國國情的戰略角度出發,這樣才能實事求是,得出正確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