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3年美英聯軍發動的伊拉克戰爭中,新聞大戰也同樣進行得如火如茶。一向居於後台的同聲傳譯在美伊大戰電視直播中紛紛走上了前台,為人們所熟悉,並引起人們對同聲傳譯這種翻譯模式的關注。
其實,同聲傳譯是世界流行的一種翻譯方式。目前,世界上95%的國際會議采用的都是同聲傳譯的方式。據業內人士介紹,口譯的類型分為連續傳譯(Consecutive、interpreting)和同聲傳譯(Simultaneousinter-preting)兩種。同聲傳譯的特點是講者連續不斷地發言,而譯者是邊聽邊譯,原文與譯文翻譯的平均間隔時間是3~4秒,最多為10多秒,譯者僅利用講者兩句之間稍歇的空隙完成翻譯工作,因此對譯員素質要求非常高。
據了解,同聲傳譯出現於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巴黎和會,這是第一次在國際會議上運用同聲傳譯的服務,也是翻譯史上的重要裏程碑。
近年來,隨著中國和國際間的往來日漸頻繁,同聲翻譯在國內逐漸成為令人羨慕的新興職業。
據報道,目前全球專業的同聲傳譯人數合計不過2000多人。中國同聲傳譯人才更是緊缺,據不完全統計,專業的同聲傳譯人才僅25~30人左右,大多在北京、上海和廣州這些國際交往頻繁的大都市。同聲傳譯員近幾年已被政府部門列為緊缺人才之一。由於同聲傳譯員緊缺,聘用的價格也奇高。據曾為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擔任同聲傳譯的盧嘉祥教授透露,目前一組同聲傳譯的報酬通常在每天12000元人民幣,一般每組三人合作,每人每天可得4000元。若平均每星期承擔兩次同聲傳譯工作,一年下來就能賺四五十萬元。近日,上海市對50多種職業的小時工工資發布了指導價,其中市場緊缺的專業類翻譯人才的工資最高達到每小時2000元。另據《北京娛樂信報》報道,目前北京市場上西、法、德語同聲傳譯的最高價位可達8000元/4小時(半天),英、日語同聲傳譯每小時1000~1500元。另據業內人士介紹,水平較高的翻譯,其口譯時價一般一天(8小時)不會低於1萬元。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同聲傳譯是真正的“超白金”職業。
難度高、技巧高、工作強度高是同聲傳譯的職業特點。從事同聲傳譯的人一定要有較高的英語水平、非凡的毅力和過硬的身體素質。這類優秀人才首先必須在外文和中文方麵都要非常出色,同時,傳譯的短期記憶力要非常好,不僅要快速記憶講者的信息,還要牢記大量與翻譯內容相關的術語及平日積累的知識、語法、翻譯技巧等等,在知識方麵是個“通才”,有時甚至要求是某個專業的“半個專才”。如播放美伊戰爭的同聲傳譯,由於翻譯內容涉及到平時少見的戰爭術語,即使這些翻譯人才具有非常高的語言技能,在剛開始譯的前兩天也不十分讓人滿意。“即使再有經驗的同傳也要認認真真做前期準備工作,否則貿然上場是做不好同傳的。”這種準備包括了解打聽相關主題、查閱專有名詞、熟悉相關漢語表達等等。這種準備做得越完備越好。在演說技巧上,同聲傳譯人才必須口齒伶俐,具備既快又清楚的表達能力,同時,還要有靈活應變的能力。
目前,國內培養同聲翻譯人才的僅有“北京外國語大學”、“廈門大學”等少數幾所高等院校。在廣州,也僅有“廣外”等極少的培訓班。據業內人士介紹,要想成為一名同聲傳譯員不是件容易的事,據說一萬個人裏也出不了一個,其條件之苛刻真是讓人咋舌。由於國內目前缺乏權威的同聲傳譯資格評價體係,市場成了檢驗譯員水平的惟一標準,口碑的好壞決定著一個同聲傳譯員的市場價值。顯然,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同聲傳譯員,必須有足夠的決心和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