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8月中旬,北京中日友好醫院貼出一張招聘啟事,為“痛風舒”和“重組人血管內皮抑製素”兩種新藥招募“試藥者”。通告規定,“初步符合條件的自願試藥者,醫院將會對其進行免費體檢,體檢合格後與醫院簽訂一份協議書,之後可得到一粒‘痛風舒’。觀察期為7天,如果出現不良反應,經證實是該藥所致,醫院會免費為其治療。若是其他原因所致,醫院將幫助病人用藥,但藥費由病人自理。”
不是這張啟事被新聞媒體廣泛報道,大概至今很多人都不會知道,現在社會上還有這樣一種專門給醫院與藥廠試藥的職業——職業試藥人。
其實,在各大城市的一些大醫院,早就有職業試藥人的存在,隻不過由於這種職業的特殊性與隱蔽性而不為人所知。據《南國都市報》報道,在上海各大醫院,便穿梭著一批神秘人群,他們或為了幾千元的報酬無病吃藥,或為了治病救人挺身冒險,為測試新藥在臨床上對人體的效果,用健康的身軀做著一份高風險的工作——職業試藥。
另據《南京日報》報道,在南京,同樣有這樣一群特殊的人沒病吃藥。他們其中有大學生,有醫生,有企事業單位職員,不少人是瞞著家人與單位來進行試藥的。他們是城市裏普通的一員,隻在有“任務”的時候浮出“水麵”。
按國際上的稱呼,他們叫做“職業試藥人”。
試藥人在醫療衛生界也被稱為“受試者”。據介紹,一種新藥在批準生產使用前,必須先完成動物、人體和臨床試驗。其中臨床試驗分四期,一期是為了觀察藥物的毒性和代謝過程,需在健康人身上進行;二期、三期、四期是為了觀察藥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受試對象為病人。在發達國家,公開招募試藥者是一項非常普遍的事情,美國85%的腫瘤患者都在參加新藥實驗。以前人們認為試藥是拿人做實驗,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看法。按照規定,獲得國家藥監局臨床試驗批文的藥物的療效和安全性80%都是有保障的,何況,試藥的過程中有一整套完善的監控體係。
空調、電視、沙發、單人床一應俱全。如果不是床頭上安裝著心電監護儀,誰也不會想到這是北京大學臨床藥理研究所的“臨床試驗”病房。研究所的負責人說,“新藥臨床試驗基地成了大學生‘創收’基地,由於一名受試者接受兩次新藥試驗的間隔時間不能少於3個月,嚐到甜頭的學生自己不能再做,就帶來了自己的朋友、同學。受試者起初隻是北京大學醫學院的學生,現已擴展到周邊的北京科技大學、北京理工大學、海澱走讀大學等院校。”
一名男生告訴前來采訪的記者:“我們班一半男生都在做藥物實驗。一開始,大家都是因為看到周圍同學在做,收入蠻高,對身體也沒什麼影響,就參加了。我們從來沒有看到或聽說有人做這個出事的。因為這些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的新藥,都已經過無數實驗證明。醫院也有充分的防備措施,不會有大問題。”
據他介紹,為了不影響學習,他們一般隻在周六、周日去指定的醫院。吃下片劑後,按要求每隔半小時或1小時抽幾毫升血,測量血藥濃度。費用是以抽血的次數計算的。每抽1次,給30元。一般去一天要抽十幾次。一個月下來,能有1000多元收入,院方還提供試藥當天的一日三餐。
一般來說,價值越貴的藥品回報越高。如果去試一些副作用較大的藥,比如抗腫瘤藥或者生物製品,在設備完善的專門病房裏住上一兩天,一次就可以掙幾千元。
從事醫務工作的浙江溫州吳女士前不久參加抗腫瘤新藥臨床試驗,也當了一回試藥人。吳女士說,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沒有什麼好擔心的。試驗之前,醫院和她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告知實驗的目的、手段、資金來源、利益衝突及可能產生的風險、不適和報酬等。
近年來,我國新藥研發速度日益加快,目前平均每天就有370多種新藥問世,這使得單純依靠醫學院在校學生以及行業工作人員試藥已捉襟見肘,在此情況下一大批職業試藥人應運而生,小劉就是其中的一位。小劉今年23歲,從事職業試藥已有兩個年頭了,他說他幹這種事有種拿生命開玩笑的意思:“去年我試驗了一種治頭疼的藥,足足昏迷了兩天,後來那種藥沒有獲準上市。”30歲的大明也是一個有著兩年職業試藥經曆的“都市神農”。他坦然地說:“我覺得試藥對我傷害不大,因為試藥對身體要求極高,每次的體檢都相當嚴格。我在一年多的時間裏為4種新藥、生物製劑做了試驗,證明自己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