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伊朗-土耳其戰爭(1 / 3)

伊朗-土耳其戰爭指奧斯曼帝國與伊朗薩非王朝進行的掠奪性戰爭。戰爭目的是為了爭奪阿拉伯的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外高加索的所有權以及歐亞兩洲間最重要的戰略和貿易交通線的控製權。

這場戰爭自1514年起,斷斷續續進行到1746年,是打著伊斯蘭教的兩大流派——什葉派與遜尼派扞衛者之間的鬥爭的幌子進行的。

得到遜尼派封建貴族上層人物支持的土耳其占領者,遭到了15世紀末產生的以薩非王朝為首的伊朗國家的反抗,薩非王朝宣布什葉派為國教。土耳其蘇丹謝裏姆一世殘酷地鎮壓了1513年安納托利亞的什葉派教徒起義,殺死什葉派教徒4萬人。從此,開始了對什葉派的伊朗的戰爭。

伊土戰爭的第一個時期奧斯曼帝國不僅擁有封建民軍,還擁有常備軍——土耳其近衛兵和強大的炮兵。

伊朗軍隊由騎兵弓箭手近衛軍、負責保護本部族領導機構並時常攜帶家小驅趕牲畜遠出的遊牧民族的騎兵民軍和少量的地方封建主的民軍組成。庫爾奇伊和民軍戰士的武器是馬刀和長矛。在恰爾德蘭平原雙方首次大戰,土耳其蘇丹謝裏姆一世的軍隊在軍事上各方麵都占優勢,打敗了沙赫伊思邁爾一世的薩非王朝軍隊並占領其首都大不裏士城。

但是,由於給養不足,加之近衛兵內部發生騷亂,謝裏姆一世被迫放棄了阿塞拜疆。其他地區的軍事行動仍在繼續。在科奇希薩爾附近的交戰中,伊恩邁爾一世的軍隊再次大敗。土耳其炮兵在這次交戰中又一次起了決定性作用。

至1516年前夕,謝裏姆一世已占領了西亞美尼亞、庫爾德斯坦和包括摩蘇爾在內的北美索不達米亞。1516~1517年,土耳其在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希賈茲建立了自己的統治,1519年又統治了阿爾及利亞的一部分。

1533年,蘇丹蘇裏曼一世與奧地利簽訂了和約。土耳其在其北陲安全得到保障之後,於同年重新對伊朗采取軍事行動。

1536年,土耳其侵占了格魯吉亞西南部的一部分,該地區成為伊土兩國爭奪外高加索和美索不達米亞統治地位的主要戰場。由於伊朗軍隊也有了炮兵,所以戰爭進行到1555年時,雙方已不分勝負。1555年5月29日,伊土兩國在阿馬西亞城締結和約。

按照和約規定,伊朗保有所占領的外高加索的一些領土。奧斯曼帝國把阿拉伯的伊拉克劃入自己的版圖。格魯吉亞和亞美尼亞則由兩國瓜分。伊朗得到了薩姆茨赫-薩阿塔巴戈公國的一部分、卡爾特裏和卡赫齊亞。土耳其獲得了阿布哈茲、古裏亞、伊美列丁以及拉濟人的領土。兩國承認卡爾斯城地區為中立區,全城已遭洗劫,城堡被夷為廢墟。伊土戰爭的第一個時期,就這樣以1555年雙方締結和約而結束。

伊土戰爭的第二個時期,始於1578年,時斷時續地持續了約半個世紀。土耳其利用薩非王朝國內封建內訌的機會,再次進攻伊朗。

這期間,土耳其依靠的是他的附庸——擁有強大軍隊的克裏木諸可汗。1578年,土軍違反1555年和約,修複了卡爾斯城堡,繼而進入外高加索境內,占領了薩姆茨赫-薩阿塔巴戈公國的一部分。1578年8月10日,伊朗沙赫的軍隊在奇爾德爾附近被擊潰,土軍侵入東格魯吉亞和東亞美尼亞,後又侵入北阿塞拜疆並在這裏占領了希爾凡。

自1579年起,土軍和克裏木汗的10萬軍隊共同奪取了整個阿塞拜疆和伊朗西部。沙赫阿拔斯一世在位期間,伊朗恢複了昔日的強盛,不僅奪回了被土耳其侵占的西部領土,而且還吞並了一些新的領土。

然而,由於對烏茲別克封建主進行戰爭和鎮壓反封建的起義,阿拔斯一世不得不於1590年3月21日同奧斯曼帝國簽訂了對伊朗非常不利的伊斯坦布爾和約。按照這項和約,幾乎整個外高加索和路裏斯坦、庫爾德斯坦的頗大部分都劃歸奧斯曼帝國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