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在《秦公簋》和《秦公鍾》銘文中,都出現過禹的名字。
2.大禹治水——“水”在何處
既然確有禹其人,那麼大禹治水是神話傳說還是確有其事?
在周朝以前,文字記載極其匱乏,許多事情都靠口口相傳。在6000年前到3000年前這段時期,中原地區(包括關中地區)已經有了許多的部落群,這是已經被考古學證明了的。從那個時期流傳下來的事情必然都是大事,雖然可能有虛構的成分,但絕不是毫無根據。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大禹治水這件事情應該是可信的。
關於大禹治水的傳統說法見諸於各類古籍,但是就當時的生產力水平而言,大多並不可信。如按《禹貢》中所載禹治理黃河的工程量,即使使用當今的先進設備,也無法完成如此龐大的工程。所以,大禹治水治理的並非黃河而應該是黃河的某條支流。
在《禹貢》、《國語》、《水經注》等古籍中,“共工”、“共縣”、“洚水”等詞頻繁出現。這些實際指的是位於今河南輝縣境內的一條小河“共水”,即現在的衛河,它與淇水一起流入黃河。此地正是黃河轉折處的北岸,黃河在此處還接納了不少支流,水量豐沛,又是初入平原,所以容易為患,黃河曆代水患幾乎都發生在這一區域。
據考古發掘證明,輝縣孟莊遺址的龍山文化城址存有大洪水的遺跡。而輝縣大洪水發生在龍山文化晚期、二裏頭文化之前,這正是4000年前舜禹時期。
據此推斷,大禹所治理的河流應該就是這條叫“共水”的小河。
夏朝立國
有關夏朝的建立,有人認為是大禹死後,百姓念其治水有大功,遂擁禹子啟,建立中國第一個王朝——夏。然而,曆史的故事,往往有不同的版本,夏朝的建立也不例外。
1.塗山會盟——禹建夏朝
據《史記·夏本紀》記載,夏朝是禹建立的:“帝舜薦禹於天,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於是禹遂即天子位,國號曰夏後,姓姒(似)氏。”
孔子說:“禹‘卑宮室而盡力乎溝通’。”韓非子:“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鍤以為民先,股無胈,脛不生毛,雖臣虜之勞不苦於此矣。”在當時生產力水平極低的情況下,禹因治水有功而得到民眾擁護,稱為“夏後氏”,成為諸夏之族的君長,從而確立了王權。
大禹在確立王權的過程中,後“征伐三苗”,取得“夏後”地位,並在嵩陽建陽城(河南登封縣告成城)建都。之後,大禹征伐不服從他的部落,殺防風氏。為鞏固王權,禹又沿潁水南下,在淮水中遊的塗山,大會夏、夷諸多邦國和部落,是為“塗山之會”,即所謂“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至此,原來諸部落的首領已轉化為世襲貴族,成為一方諸侯。他們前來參加“塗山大會”,對禹朝貢,成為王朝統治下的諸侯。“塗山大會”就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標誌。
2.世襲罔替——啟建夏朝
在《中國古代史新編》一書中,趙文潤先生對國家的概念作了三方麵的概括:第一,國家賴以存在的地域規模大體穩定;第二,經過原始社會末期部落之間的戰爭,產生了一個比較穩定的最高統治集團;第三,這一集團使賦予他權力的居民成為被統治者,並向居民征收賦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