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最後的天朝(1)(2 / 3)

1583年2月的一天,明軍進擊建州右衛王杲之子阿台。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和父親塔克世為明軍做向導,卻被明軍誤殺。事後,明朝為了安撫努爾哈赤,為其祖父和父親的冤死平反,還送給他30匹馬和30道敕書,並讓他承襲了建州左衛都指揮使之職。

明朝將此事草率了結,努爾哈赤雖然不甘心,但是努爾哈赤深知憑借一己之力來對付大明王朝,無異於自尋死路。於是,努爾哈赤便將全部的積怨都轉移到了圖倫城主尼堪外蘭一人身上。就這樣,努爾哈赤於同年五月召集家族成員,殺白馬、烏牛祭奠父祖,以父祖留下的十三副鎧甲含恨起兵。這一年,努爾哈赤年僅二十五歲。

努爾哈赤起兵後首先攻占了圖倫城,旗開得勝,殺尼堪外蘭,並兼並了蘇克蘇護部。

3.攘外必先安內

努爾哈赤在攻克圖倫城以後,便開始了統一女真的事業。

努爾哈赤初起時,勢力弱小,為了先統一建州女真諸部,他對較為強大的海西女真暫避其鋒,對蒙古、朝鮮加以拉攏,對明朝則表示臣服。萬曆十七年(1589年),明朝封努爾哈赤為都督僉事,十九年升左都督,二十三年遷龍虎將軍,把他視為“保塞有功”、“看邊效力”的“忠臣”。努爾哈赤則“借中朝名號,耀東方,勢愈強”。

努爾哈赤勢力的壯大,引起了海西女真的恐慌。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葉赫部聯合海西女真其他三部,與蒙古科爾沁等部,組成九部聯軍三萬人,向努爾哈赤宣戰。努爾哈赤於古勒山設伏,大敗九部聯軍,聲名大躁。此後,他利用海西女真各部間的矛盾,於萬曆二十九年吞哈達,三十五年滅輝發,四十一年占烏拉,至四十七年降葉赫部。這樣,經過二十六年的征伐,努爾哈赤終於統一了海西女真各部。

後來,努爾哈赤又收撫沿海及海島諸部,於1619年完全統一女真,“從明國以東到海濱,朝鮮以北,蒙古以南,操女真語的諸國(部),在那年(1619年)都平定了”。

4.與明朝的公開決裂

努爾哈赤征服女真諸部後,勢力大增,便開始跟明朝撕破了臉。其實,自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起,努爾哈赤就已經不再向明朝進貢了。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都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西),建元天命,國號大金。天命三年(1618年)四月十三日,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我之祖、父未嚐損明邊一草寸土也,明無端越釁邊陲,害我祖、父,恨一也……”努爾哈赤的“七大恨”,曆數明朝對女真的七大罪狀。其中第一恨,即譴責明朝害死其父祖,首次將積怨公開指向明朝,第二、四、五恨,指斥明朝蠶食女真疆土、驅逐、殘害其眾,第三、六、七恨指責明朝偏袒哈達,衛助葉赫,壓製建州。就這樣,努爾哈赤找到了對明朝動武的政治借口。

後金與明朝的交鋒

1.亮劍遼東

在以“七大恨”告天之後,努爾哈赤即於次日舉兵征明,攻取撫順等地。

明朝在遼東的接連失利,使得朝野震驚。明神宗傳諭:“遼左覆軍隕將,虜勢益張,邊事十分危急。”決意發動一場大規模的戰爭,一舉消滅勢力漸盛的後金。

萬曆四十七年(天命四年,1619),明軍與朝鮮援軍共十萬餘人,號稱四十七萬,雲集遼沈。明軍統帥楊鎬下令兵分四路,分進合擊,直搗赫圖阿拉。

但明軍出動之前,“師期已泄”,使得努爾哈赤得以應對。當時,後金的八旗兵力共六萬餘人,處於劣勢。努爾哈赤遂決定“憑爾幾路來,我隻一路去”,采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

隨後,努爾哈赤在五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四萬五千餘人、文武官將三百餘員,繳獲大量軍用物資,取得決定性勝利。此戰的勝利,不僅使後金政權更趨穩固,而且還使努爾哈赤奪取了遼東戰場的主動權。而明軍遭慘敗,自此在戰場上完全陷入被動,被迫采取守勢,遼東局勢更趨危急。

薩爾滸大捷後,努爾哈赤揮軍西進,進逼遼、沈,一路上明軍望風而逃。天命六年(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十二日,努爾哈赤率軍圍攻沈陽。沈陽為明朝遼東重鎮,是遼陽的屏障,明朝設有重兵把守。次日,努爾哈赤先以輕騎誘明軍出城而殲之,繼而舉兵攻城,在城內蒙古人的接應下,攻克沈陽。

攻克沈陽後,努爾哈赤表示:“沈陽已拔,敵兵大敗,今即宜乘勢,率眾長驅,以取遼陽。”隨後,後金旌旗蔽日,彌山亙野,兵指遼陽。袁應泰出城迎戰,不敵而潰敗入城。後金兵從東西兩麵夾攻,攻入城內,袁應泰自殺身亡。二十一日,遼陽陷落。 同年四月,努爾哈赤遷都遼陽。

攻克遼陽後,後金橫掃遼河以東,數日之間,河東大小七十餘城,官民俱剃發而降。第二年,後金又進占廣寧,連陷四十餘城,遼河以西的大片土地落入後金之手。至此,可以說,明朝全遼盡失。

2.遷都沈陽——努爾哈赤的戰略轉移

?努爾哈赤攻取沈陽後,並未把都城遷到沈陽,而是遷到了明朝在遼東軍政中心遼陽。在遼陽營造東京城和宮室,並將父祖的骸骨遷葬在東京城東北的陽魯山。可是,努爾哈赤為什麼在遷都後四年,突然又遷都沈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