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最後的天朝(1)(3 / 3)

關於努爾哈赤遷都的原因,《清太祖武皇帝實錄》中有這樣的記載:“沈陽形勝之地。西征明,由都爾鼻渡遼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二、三日可至。南征朝鮮,可由清河路以進。且於渾河、蘇克蘇滸河之上流伐木,順流下,以之治宮室、為薪,不可勝用也。時而出獵,山近獸多。河中水族,亦可捕而取之。朕籌此熟矣,汝等寧不計及耶?”也就是說,努爾哈赤認為之所以遷都沈陽是因為沈陽具有明顯的軍事戰略優勢和經濟優勢。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清太祖高皇帝實錄》載:“(天命十一年)正月乙巳朔。戊午上統兵征明,庚辰次東昌堡,翌日渡遼河,旌旗劍戟如林,大軍至寧遠……”這裏記載的是努爾哈赤遷都沈陽後攻打寧遠的進軍路線。這次進軍是從東昌堡渡的遼河,也就是說努爾哈赤的這次進軍遼西並沒有采取如當初計議遷都沈陽時所說的“西征大明,從都兒鼻渡遼河,路直且近”的路線。因此,《清太祖武皇帝實錄》中記載努爾哈赤關於遷都沈陽原因的一番說法,是不可盡信的。

其實,努爾哈赤遷都沈陽是根據當時遼東形勢作出的戰略轉移。

努爾哈赤早在營建東京城時就曾說:“……我們出征後,要做好警戒,東有朝鮮,北有蒙古。它們並未臣服,如果放下這個去伐西方大尼堪國(明朝),對後方的家就不放心……”從中可見努爾哈赤遷都遼陽後,還是憂心忡忡。因此他在東京城尚未建成的情況下,就從遼陽城搬進新城去了。也就在這一年,孫承宗督師遼東,遼南明將毛文龍頻頻襲擾,而邊外的蒙古各部也在伺機而動。

在這種情況下,努爾哈赤不得不重新考慮戰略防禦問題。基於沈陽所處的戰略地位,為了爭取戰略上的主動,努爾哈赤力排眾議,做出了遷都沈陽的決策。

3.努爾哈赤之死

進占廣寧後,四年間,努爾哈赤並未大舉進攻明朝。一來因為他忙於鞏固內部統治,積蓄實力;二來因為孫承宗、袁崇煥等防守嚴備,使他不敢輕舉妄動。

但是,明廷罷黜孫承宗,又盡撤錦州等處守軍,使得袁崇煥獨守寧遠孤城。後努爾哈赤伺機而動,於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舉傾國之兵十三萬,直撲寧遠。

當時,寧遠城內守軍不足兩萬。努爾哈赤躍馬揚鞭,以為八旗兵已經無敵於天下,寧遠是唾手可得。

但是,這一次他碰到了對手。寧遠守將袁崇煥見後金勢大,堅守不出,並以忠義激勵將士,努爾哈赤久攻不克,隻得撤回沈陽。

寧遠之戰是努爾哈赤起兵以來的首次大敗,寧遠敗後,努爾哈赤鬱鬱寡歡,於1626年七月病逝。

關於努爾哈赤之死,長期流傳著一種說法,即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時受炮傷而致死。這種說法實為流言,不足為信。據史料記載,寧遠敗後,蒙古趁機背棄盟誓,向明朝靠攏。努爾哈赤遂於1626年四月遠征蒙古喀爾喀部,大勝而歸。如果努爾哈赤中炮受傷,應該靜養不出,為何反而率兵出征呢?可見,努爾哈赤應該是積勞成疾,病重而亡。

小兵臨大國——問鼎中原

1.民主推舉——皇太極的即位

努爾哈赤死後,其子皇太極繼承汗位,次年改元天聰。關於皇太極如何繼位的問題,曆來有多種說法。

?據說,努爾哈赤生前已立多爾袞為嗣子,而皇太極暗中設計從其幼弟手中奪取了汗位,這種說法值得懷疑。首先努爾哈赤痛恨多爾袞生母不忠,去世前特命她殉葬。當時多爾袞才十五歲,既無功業,也無威望,努爾哈赤不可能立多爾袞為嗣。而皇太極即位後,對多爾袞“特加愛重”,大力提拔,多爾袞對皇太極的器重也是萬分感念,盡心竭力輔佐皇太極。因此,皇太極奪多爾袞之位的說法不成立。

?有人則認為,皇太極的汗位是經過激烈競爭而奪取的。其實,這種說法也經不起推敲。因為女真族雖崇尚武力,但素有推舉首領的傳統。況且努爾哈赤生前未立嗣子,而是確立了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製度,規定為汗者須由諸貝勒推舉產生。

在當時諸貝勒中,皇太極的武功遠遠超過才十幾歲的多爾袞,與代善相比也不相上下。此外,在政治謀略、軍事才能和個人威望上,皇太極都高出一籌,因而諸貝勒擁立皇太極,也是不難想象的。

皇太極即位之後,打擊、削弱三大貝勒的權力,把權力集中到自己的手中。他一改努爾哈赤在遼東“抗拒者被戮,俘取者為奴”的政策,提出了“治國之要,莫在安民”的方針,從而使社會矛盾得以緩和。

皇太極在國內大力實行改革的同時,並沒有放棄努爾哈赤對外進行擴張的政策。天聰元年一月,皇太極不宣而戰,派兵侵入朝鮮,最終迫使朝鮮簽訂《江都和約》。對蒙古,皇太極則采取“懾之以兵,懷之以德”的政策。他首先爭取受林丹汗欺淩的科爾沁、喀喇沁等部的歸附,然後數次征討林丹汗,最終統一了漠南蒙古。

2.改名換姓

征服朝鮮,統一漠南蒙古之後,皇太極基本上控製了整個東北,軍事力量大為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