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在沈陽稱帝,改國號為清,改族名女真為滿洲。而早在天聰八年四月,他就已將沈陽改稱“盛京”,襲用中原王朝首都稱“京”的習慣。
皇太極為何將國號改金為清?清的意思又是什麼?皇太極自己沒有作出解釋,清朝的《太宗皇帝實錄》,也沒有作出解釋。後人對此作出了種種猜測。
從音韻學上來說,清和金在滿語裏音相近。
有人從曆史上來解釋,說中國曆代王朝中沒有一個以“清”為國號的,怕重複,所以用清。
也有人從陰陽五行上來解釋,明朝的明,左麵是個日字,日是火,清左麵是三點水,水克火,寓指“清”要滅“明”。
有人從薩滿文化去解釋,“青”與“清”同音,青天即通天,以“清”為國號,國運昌盛。
也有人從民族上來解釋,改“大金”為“大清”,是為了衝淡漢族人民曆史上對金朝侵宋的沉痛記憶,從而減輕漢人的敵意。
國號作為一國之名號,其選擇必然是慎之又慎,不管出於何種原因,皇太極選擇以“清”為國號,必然有其政治用意。
在女真族的概念裏,“汗”等同於“帝”。但是,在漢族的傳統裏,“汗”是用來指稱“蠻夷”首領的,而“皇帝”才是天下共主。皇太極改“汗”稱“帝”,這就表明他要做天下之主。而“汗”的稱號,以後被皇太極封給外藩蒙古王公。
皇太極稱帝後,便全力以赴發動對明朝的進攻。經過鬆錦兩次決戰,明軍在關外主力盡失,山海關外,僅存寧遠一座孤城,大明江山岌岌可危。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極猝然而死,未能實現入主中原的夙願。
3.一起把蛋糕做大——和平過渡
皇太極生前,並沒有指定繼承人。他有十多位兄弟,還有十一個兒子。諸王貝勒中有望即位的有兩位人選,一位是清太宗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另一位是清太宗的長子豪格。但是,最後兩人竟然都無緣皇位,而讓一個六歲的孩子繼承了大統。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多爾袞智勇雙全,屢立殊勳,皇太極封其為睿親王,地位遠在諸兄弟子侄之上。而豪格時年三十五歲,大多爾袞三歲,領正藍旗。同多爾袞一樣,他也多次統兵征戰,屢立戰功,清太宗封其為肅親王。兩人的實力可謂是旗鼓相當。
皇太極死後,豪格得到兩黃旗大臣的堅定支持,諸王貝勒中也有不少人主張擁他為帝。顯然,由豪格來繼承皇位順理成章。但是,位高權重的多爾袞也覬覦皇位。皇位是子承父位,還是兄終弟及,皇室旗主內部意見不一。
由於兩黃旗大臣誓死擁立太宗之子,多爾袞見繼位無望,便采取了一個折中的方案,即擁立清太宗九子、六歲的福臨為帝,而自己及鄭親王濟爾哈朗共同輔政,分掌八旗軍兵。
多爾袞取折中之策,並非是單純的退讓,而是基於大局考慮作出的決策。試想,如果他與豪格為爭皇位而大打出手,勢必會兩敗俱傷,使得“大清”的實力大大削弱。而多爾袞立福臨為帝,使得這場劍拔弩張、一觸即發的皇位爭奪戰戲劇性地和平落幕。這足以說明多爾袞將出發點放在“如何把一個蛋糕做大”,而不是“如何去分一塊蛋糕”上。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福臨登基,次年改元順治,是為清世祖。清軍入關,統一中原,已是指日可待。
4.入關而爭天下
順治帝年幼,由濟爾哈朗與多爾袞共同輔政,濟爾哈朗排名在多爾袞前,但濟爾哈朗的軍功、謀略、治國才能均不如多爾袞。到順治元年(1644年)正月,濟爾哈朗自居其次,以多爾袞為首。多爾袞成了實際的當政者。
多爾袞等清朝最高統治者在福臨即位後,即厲兵秣馬,準備大舉征討明朝。而當時的明朝在內憂外患的打擊下,已經是病入膏肓,氣息奄奄。
崇禎十七年(順治元年,1644年)二月,大順軍經由山西、河北向北京進軍,崇禎急令遼東總兵吳三桂放棄寧遠,入京勤王,並封三桂為平西伯。三月,吳三桂奉命馳援京城。多爾袞意識到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便立即下令整頓兵馬,準備進兵。
不久,大順農民軍占領北京。明朝滅亡的消息也隨即傳到盛京,多爾袞立即召開會議,商討對策。四月初,範文程上進取中原之策,他說:“闖寇塗炭中原,戕厥君後,此必討之賊也。雖擁眾百萬,橫行無憚,其敗道有三:逼殞其主,天怒矣。刑辱縉紳,拷劫財貲,士忿矣。掠人貨,淫人婦,炎人廬舍,民恨矣。備此三敗,行之以驕,可一戰破也。我國上下同心,兵甲選練,聲罪以臨之,恤其士夫,拯其黎庶。兵以義動。何功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