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最後的天朝(2)(2 / 3)

範文程鞭辟入裏的分析,堅定了多爾袞進軍中原的決心。四月初八,多爾袞統軍西進,他計劃的進軍路線是繞道蒙古,然後進取中原。但是這時一個人的出現,改變了他的計劃。

之前吳三桂馳援北京,但在半路得知李自成已占領北京,便隻好退守山海關。李自成命其父吳襄寫信招降,吳三桂也答應了。但是,當吳三桂得知大順軍竟然拘禁其父,抄沒其家財,擄其愛妾陳圓圓時,不由心生怒火,於是反水,向多爾袞求助,請兵“討賊”。

多爾袞雖然將信將疑,但是隨即改變了進軍路線,日夜兼程趕赴山海關。吳三桂親赴營中,剃發示忠,清軍開進山海關。後來,山海關一戰,吳三桂與多爾袞聯手大敗大順軍。

在山海關擊敗農民軍後,多爾袞率兵直趨燕京,於五月二日進占北京。六月,多爾袞與諸王貝勒大臣商議決定遷都北京(時稱燕京)。九月,順治帝由盛京移至北京,隨後告天祭祖,這標誌著清朝開始在關內建立起自己的統治。

在入關後20年的時間裏,清朝先後滅亡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基本上統一了全國。

盛世之端

1.意外的皇位

定鼎北京後,多爾袞仍然是實際的掌權者。直至1650年(順治七年)多爾袞去世,順治帝才開始親政,才真正掌握了帝國的最高統治權力。順治帝主政後,各地抗清鬥爭仍然接連不斷,嚴重威脅著清朝的統治。為了緩和社會矛盾,順治帝積極推崇漢文化,重用漢人,並整頓吏治,安撫百姓,最終使清朝的統治漸漸穩定下來。

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清世祖順治病死。關於順治帝的死,坊間有許多傳聞,有人說順治帝並沒有死,而是出家做了和尚。其實,順治是染了天花而死的。

順治帝在世的時候,正值春秋盛年,並未考慮身後立嗣的問題。在病重之時,他不得不作出決定:三子玄燁繼位。順治帝為什麼選中並非皇長子的玄燁繼承皇位呢?正史中的記載頗為簡略,隻有八個字:“岐嶷穎慧,克承宗祧。” 但玄燁即位的背後,其實有番風浪。

順治原想讓次子福全繼位(據說順治帝還有兄終弟及的想法),但孝莊太後堅決不同意,一心要立她的掌上明珠玄燁為帝。福臨猶豫不決,又不敢公然違抗母親,就派人征詢湯若望(德國人,清初傳教士,在中國生活47年,曆經明、闖王、清三個朝代。雍正朝封為“光祿大夫”,官至一品)的意見。湯若望作出分析:玄燁已出過痘,不會再染天花,繼位最有利。

於是,順治帝當機立斷,宣布第三子玄燁為皇太子,繼承帝位,命德高望重的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鼇拜四位重臣為輔政大臣。就這樣,玄燁戲劇性地成為皇位繼承人。

初九,八歲的玄燁正式即帝位,改年號為康熙,從此清朝便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代。

2.路漫漫其修遠兮

玄燁一即位,其祖母孝莊太皇太後就問他,當了皇帝以後,有什麼想法。他回答說:“惟願天下乂安,生民樂業,共享太平之福而已。”

可是,擺在這位幼主麵前的道路並非坦途,而是荊棘滿布。

玄燁即位時,鼇拜等四大臣輔政。鼇拜結黨營私,把持朝政,康熙形同傀儡。但年僅16歲的玄燁顯示出了超人的才幹,他設計生擒鼇拜,誅殺餘黨,從而將大權集於一身。

康熙親政後,為了籠絡漢族知識分子,下令開設“博學鴻詞”、“經濟”等特科,招納名士;為了鞏固封建統治,他采取了一係列措施,積極恢複和發展農業生產,減輕人民的負擔。他獎勵墾荒,把原明朝各藩王的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凡遇災荒年月,賦稅全免。從康熙五十年(1711年)起,全國各地賦稅依次輪免一次。次年,他又宣布“盛世滋丁,永不加賦”。他還把治理黃河當作頭等大事,書寫在宮中柱上以警醒自己,經過12年的治理,黃河水患得以解決。他的這些措施為“康乾盛世”奠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