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不僅在“文治”上政績璀璨,在“武功”上也是功勳卓著。1674年,“三藩之亂”爆發,康熙經過八年的征討,最終消滅了三藩割據勢力。1683年,他派大將施琅攻下澎湖,收複台灣,使台灣重新置於中央政府的管轄之下,鞏固了東南沿海邊疆。為了擊敗蒙古分裂勢力,他於1690年、1696年、1697年先後三次率軍親征,最終平定了噶爾丹叛亂。1718年,康熙又派兵入藏,消滅了當地的叛亂勢力。在北部邊疆,他派兵反擊沙俄侵略軍,在雅克薩大敗俄軍,並與沙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兩國的東段邊界。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康熙正是抱著這樣的態度,才一路有驚無險地走來,成為一位偉大的帝王。
3.千古一帝
康熙八歲登極,十四歲親政,十六歲親自設計鏟除權臣鏊拜,二十歲毅然平定三藩叛亂,三十歲治理黃河,收複台灣,四十歲三次親征噶爾丹,可以說,其文治武功不下於秦皇漢武,更是直追唐宗宋祖。
康熙皇帝自身修養很高,武藝、音樂、繪畫、幾何、書法、醫藥、天文、地理、外語,幾乎全都精曉,稱他“學貫古今”決不是虛偽的讚頌。他在位期間,中國領土遼闊,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達,軍事強盛,加速了民族關係的大融合,使四方各國都來“朝貢”,被尊為“上國”。“康乾盛世”也由此得名。
康熙固然博學多才,但其初期推行的海禁政策和文字獄大大製約了中國的對外交流,禁錮了國人的思想。他晚年倦政,與官員們和光同塵,從而造成了清朝官員貪汙的第一次浪潮。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康熙皇帝雖有過錯,但其功績是不能抹殺的,他文治武略,堪稱“千古一帝”。
被遺忘的盛世
康熙十三年(1674年),康熙帝立皇後所生的一歲的皇次子胤礽為太子,但幾十年後由於太子在朝中結黨而被廢。太子被廢後,眾皇子覬覦皇位,矛盾日益尖銳,康熙又複立太子,但仍無法容忍其結黨,三年後再廢太子,後在臨終時才傳位於皇四子胤禛。
1.在流言中即位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45歲的胤禛正式繼承皇位,改年號為雍正。雍正即位後,大臣們給康熙上諡號曰:“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擬廟號為“聖祖”。雍正為表孝心,刺破中指,用血圈出“聖祖”二字。由此,康熙大帝即稱清聖祖。
說到雍正的即位,一直是一個謎,民間最流行的說法是雍正帝串通隆科多,篡改了遺詔,將傳位十四子改成了傳位於四子,才得以大統。但這種說法顯然是謠傳。
首先,清朝的傳位詔書由滿漢兩種文字書寫,即使漢文可以修改,但滿文是由字母拚成,無法修改。
其次,清代對皇子的稱呼一般須加上皇字,如皇四子,皇十四子,因此如果康熙是傳位給十四子,那麼詔書上就應該寫成“傳位皇十四”,而如果這樣寫,那就不存在將十字改成於字的可能了。
那麼康熙皇帝為何要傳位於雍正呢?一般認為主要有兩點原因:
首先,雍正在康熙晚年時掌管戶部,期間任勞任怨,政績卓越。
其次,康熙皇帝是一代聖主,但他在晚年過於仁慈,使得官場中貪汙腐敗的現象屢禁不止。康熙皇帝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為了江山社稷,他必須挑選出一位能徹底整頓吏治的繼承人,這樣以公正無私而著稱的皇四子就走入了康熙皇帝的視線。
此外,雍正皇帝的兒子弘曆(即後來的乾隆皇帝)深得康熙皇帝的寵愛,並將其帶在身邊親自調教,康熙選擇了雍正,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保證大清能有兩代好皇帝,也可以說雍正的即位還沾了孩子的光。因此,雍正“盜名改詔篡位說實於理不通”,康熙彌留之際決定傳位給胤禛,應該是可信的。
2.史上最勤奮的皇帝
雍正皇帝即位後,即著手消除康熙王朝的諸多弊端,他辦事認真,細致嚴謹。盡管“自朝至暮,一日萬機”,他也不怕繁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