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五年四月十六日,雍正在一天之內對11批共31名官員進行了考核,並決定任免補授。他閱覽奏章,不畏煩瑣,諭令每日“將本多送”,不許積壓。雍正元年至十三年,共處置六部及各省奏本192000餘件,每年平均達14700件之多,每日平均閱覽奏本在40件以上。如果說,閱覽本章屬於例行公事,並不費力的話,那麼,批閱奏折就是一件辛苦的差事了。奏折緣起於康熙,而大力推行則在雍正朝。具折人數之眾,奏折數量之多,均為前所未有。為了“宣達下情,洞悉庶務”,他從來都是親自批閱奏折,並皆出一己之見,無一假手他人,也無人讚襄於側。在他短短13年的帝王生涯中,留下了為數可觀的朱批奏折文書。《雍正朱批諭旨》一書共收奏折7000餘件。而據估計,雍正一朝,經他手批的奏折大約在23000~35000件之間。他在這些奏折中所寫下的批語,就多達1000多萬字。這是一代帝王勤於政務的真實記錄,也是後人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
他在位的十三年裏,幾乎每天都工作至深夜,一年之中隻有在生日那天才會休息,而且他每天的睡眠還不足4個小時。
3. 盛世的支點
人們提到“康乾盛世”,首先都會想到康熙和乾隆,夾在他們的雍正著實顯得有些黯然失色,然而事實上,比起以上兩人,雍正毫不遜色。
雍正是一位十分複雜而矛盾的曆史人物,他勇於革新、勤於政務,對康熙晚年的積弊進行改革整頓,一掃頹風,使吏治澄清、統治穩定、國庫充盈、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第一,整頓吏治。雍正皇帝即位之初,吏治廢弛,貪汙腐敗蔚然成風。他克服阻力,在全國開展大規模的清查虧空,由於他處事果斷,貪汙腐敗的情況很快就有了轉變。
第二,攤丁入畝。雍正將人丁稅攤入地畝,按地畝之多少,定納稅之數目。地多者多納,地少者少納,無地者不納。是謂“攤丁入地”,一舉取消了人頭稅。這項措施極大地減輕了人民的負擔,是我國財政賦稅史上的一項重大改革。
第三,耗羨歸公。此項政策的實施,既減輕了人民負擔,又保證了廉政的推行。故雍正說:“自行此法以來,吏治稍得澄清,閭閻鹹免擾累。”
第四,創立軍機處,推廣奏折製度,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
第五,改土歸流。雍正之前,在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土司製度。土司們生殺予奪、驕恣專擅,嚴重妨礙了國家的統一和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雍正即位後,廢除土司製度,改成州縣製度,打擊和限製了土司的割據和特權,促進了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
另外,廢除賤籍,廢除腰斬也是雍正的重要功績。.
由於他超乎尋常的努力,大清帝國逐漸走向鼎盛,為康乾盛世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帝國的鼎盛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子時,雍正帝在圓明園突然病故。而三日之前,雍正帝還曾與軍機大臣議事,二十一日,突然患病,二十二日夜病情加重,二十三日去世,終年五十八歲。?
雍正暴卒,自患病至去世僅兩天,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一說中風而死,一說為劍客所刺,割去首級,一說為服丹藥中毒暴卒。雍正真正的死因是什麼,至今未有定論。??
1.“正大光明”後麵走出來的皇帝
??雍正帝病歿後,其四子弘曆順利繼承皇位,是為乾隆帝。清朝前期的幾位皇帝在即位時都有不少的風波,那麼為何乾隆即位如此順利呢?
原來雍正帝為了避免骨肉相殘的悲劇再次上演,在登基後不久,便在乾清宮召集諸位王公大臣,一起商議如何立儲。雍正對眾大臣歎道:“想當年父皇在位之時,太子立而又廢,廢而複立,弄得皇子們心神不寧,人人覬覦皇位。朕想立儲乃是關係到朝廷長治久安的大事,終歸要有個解決辦法,你們且說說,有什麼好的建議?”
大臣們當然不敢妄言,最後雍正說:“朕想了一個變通的法子,那就是,把繼位的皇太子名字寫入密封,藏於匣內,然後放於乾清宮世祖皇帝禦書的‘正大光明’匾額下麵。如此,諸皇子知道建儲已設,人心即安。就算以後情況有變,也可以再做修改。”
各大臣們紛紛稱好。不久,雍正便將一份親手寫好的詔書放進匣中,又命侍衛當眾將錦匣封好,放在匾額的後麵。另外,還有一份同樣內容的詔書則由雍正自己隨身攜帶,在其死後方能打開。這兩份詔書必須內容相同,方可確定最後的皇位繼承人。
正如後人所知,乾隆成了雍正帝“秘密建儲”首位受益人,他在雍正去世之後順理成章地登基即位。
2. 一坐就是六十年
乾隆帝即位後,在政治上矯其祖寬父嚴之弊,實行“寬嚴相濟”之策,整頓吏治,厘定各項典章製度;優待士人,安撫起用雍正朝受打擊的皇室宗親;經濟上獎勵墾荒,興修水利,蠲免錢糧,促進了經濟的繁榮;軍事上多次平定西部少數民族的叛亂,反擊廓爾喀對西藏的入侵,加強和完善了清朝對新疆和西藏等地區的管理,進一步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奠定了近代中國的版圖;文化上修編《四庫全書》等大型文化典籍;外交上清朝繼續以“天朝上國”自居,和周邊藩國友好往來,但對西方國家則“閉關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