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並的一係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結果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隨之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先後建立了十餘個小國。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
經過淝水之戰,東晉王朝有效地遏製了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複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機。
東晉孝武帝司馬曜開始親政,提升謝安為中書監、錄尚書事,總攬朝政。謝安極力舉薦自己的侄子謝玄出任兗州刺史,鎮守廣陵,負責長江下遊江北一線的軍事防守。謝安則自己都督揚州、豫州、徐州、兗州、青州五州軍事,總管長江下遊。
謝玄不負叔父重托,在廣陵挑選良將,訓練精兵,選拔了劉牢之、何謙等人,並訓練出一支在當時最具有戰鬥力的精兵北府兵。
在淝水之戰爆發前4年,前秦皇帝苻堅進攻東晉時,謝玄曾率5萬北府兵四戰四勝,全殲前秦軍。戰後,謝安因功晉封建昌縣公,謝玄晉封東興縣侯。
383年,前秦苻堅親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羽林郎即禁衛軍3萬,共90萬大軍從長安南下。同時,苻堅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師7萬從巴蜀順流東下,向建康進軍。
東晉王朝在強敵壓境,麵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以丞相謝安為首的主戰派決意奮起抵禦。晉帝任命謝安之弟謝石為征討大都督,謝安之侄謝玄為先鋒,率領經過7年訓練,有較強戰鬥力的北府兵8萬沿淮河西上,迎擊秦軍主力。
派胡彬率領水軍5000增援戰略要地壽陽,即今安徽壽縣。又任命桓衝為江州刺史,率10萬晉軍控製長江中遊,阻止秦巴蜀軍順江東下。
農曆十月,苻堅之弟苻融率秦前鋒部隊攻占了壽陽,俘虜晉軍守將徐元喜。與此同時,秦軍慕容垂部攻占了鄖城即今湖北鄖縣。
東晉胡彬奉命率水軍馳援壽陽,在半路上得知壽陽已被苻融攻破,便退守硤石即今安徽鳳台西南,等待與謝石、謝玄的大軍會合。
前秦苻融又率軍攻打硤石,胡彬困守硤石,糧草用盡,難以支撐,寫信向謝石告急,但送信的晉兵被前秦兵捉住,此信落在苻融手裏。苻融立刻向苻堅報告了晉軍兵少,糧草缺乏的情況,建議迅速起兵,以防晉軍逃遁。苻堅得報,把大軍留在項城,親率8000騎兵疾趨壽陽。
苻堅一到壽陽,立即派原東晉襄陽守將朱序到晉軍大營去勸降。朱序到晉營後,不但沒有勸降,反而向謝石提供了秦軍的情況。
謝石起初認為秦軍兵強大,打算堅守不戰,待敵疲憊再伺機反攻。聽了朱序的意見後,認為很有道理,便改變了作戰方針,決定轉守為攻,主動出擊。
農曆十一月,謝玄派遣勇將劉牢之率精兵5000奔襲洛澗。前秦將梁成率部5萬在洛澗邊上列陣迎擊。
劉牢之分兵一部迂回到前秦軍陣後,斷其歸路,自己率兵強渡洛水,猛攻秦陣。
前秦軍驚慌失措,勉強抵擋一陣,就土崩瓦解,主將梁成和其弟梁雲戰死,官兵爭先恐後渡過淮河逃命,多人喪生。這一仗,極大地鼓舞了晉軍的士氣。
由於前秦軍緊逼淝水西岸布陣,晉軍無法渡河,隻能隔岸對峙。謝玄就派使者去見苻融,用激將法讓苻融的軍隊稍向後退,等晉軍半渡過河時,再讓騎兵衝殺,這樣就可以取得勝利。
但是,前秦兵士氣低落,結果一後撤就失去控製,陣勢大亂。謝玄率領8000多騎兵,趁勢搶渡淝水,向秦軍猛攻。
朱序則在秦軍陣後大叫:“秦兵敗矣!秦兵敗矣!”前秦兵信以為真,於是轉身競相奔逃。苻融眼見大事不妙,急忙騎馬前去阻止,以圖穩住陣腳,不料戰馬被亂兵衝倒,被晉軍追兵殺死。
失去了主將的前秦兵越發混亂,最終徹底崩潰。前鋒的潰敗,引起後續部隊的驚恐,也隨之潰逃,行成連鎖反應,結果全軍潰逃,向北敗退。
前秦軍潰兵沿途不敢停留,聽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以為是晉軍追來。晉軍乘勝追擊,一直到達壽陽附近的青岡。前秦兵人馬大為折損。苻堅本人也中箭負傷,逃回到洛陽時僅剩十餘萬人。前秦苻堅慘敗淝水,原因眾多。其中主要有:驕傲自大,主觀武斷,不聽勸阻,一意孤行地輕率開戰;內部不穩,意見不一,降將思亂,人心浮動;戰線太長,分散兵力,舍長就短,缺乏協同;初戰受挫,即失去信心;不知軍情,隨意後撤,自亂陣腳,給敵人提供可乘之機;對朱序等人的間諜活動沒有察覺,讓對手掌握己方情況,使己陷入被動地位。
東晉軍隊的勝利,主要的因素歸結起來就是:臨危不亂,從容應敵;君臣和睦,將士用命;主將有能,指揮若定;得敵情之實,知彼知己;士卒精練,北府兵以一當十;了解天時地利,發揮己軍之長;初戰破敵,挫其兵鋒,勵己士氣;以智激敵,誘其自亂,然後乘隙掩殺;堅決實施戰略追擊,擴大戰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