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康之戰是隋文帝楊堅與陳後主陳叔寶之間的戰爭,時間是588年秋至589年初。它結束了自東晉十六國以來南北連續270年的分裂局麵,統一了天下,推動了民族的大融合,有利於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同時也為唐代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隋文帝開創了先進的選官製度,大力發展文化經濟,使得我國成為當時的盛世之國。同時在此時,也是我國農耕文明的巔峰時期。
建康之戰是隋統一戰爭中“先北後南”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隋文帝楊堅集中使用兵力,力避兩麵作戰這一戰略特點的體現。
在當時,隋文帝原來決定先南後北,也就是采用北守南攻的方針,先鞏固北部邊防,並部署一定數量的機動部隊,以保障南進時後方穩定。
但是,當這一戰略即將付諸實施時,北方的突厥突然進犯,對隋王朝構成嚴重威脅。隋文帝立即變更戰略,改為“先北後南”,采用南和北攻方針,撤回南進大軍,與南陳結好談和。
隋文帝擊敗突厥後,便開始加緊滅陳準備,並為此采取了一係列改革措施。諸如繼續推行均田製和租調力役製,在中央建立三省六部製,在地方推行州、縣製,改革府兵製等,發展了社會經濟,加強了中央集權,提高了軍隊戰鬥力。又經過幾年勵精圖治,國力、軍力顯著增強。
587年,隋文帝君臣多次謀議滅陳之策,決定采納尚書左仆射高熲、虢州刺史崔仲方等人的建議,根據長江地理形勢與陳軍分散守備之特點,實行多路進兵而置重點於長江下遊的部署。
一方麵,在戰前多方誤敵、疲敵,破壞其物資儲備,欲乘敵疲憊懈怠之機,然後突然渡江,東西呼應,一舉突破取勝;在長江上遊大造戰船,加強水師。
另一方麵,在出兵之前,扣留陳使,斷絕往來,以保守軍事機密。並且派出大批間諜潛入陳境,大量散發詔書,揭露南朝陳後主陳叔寶之罪,以爭取人心。
588年秋,隋文帝在壽春置淮南道行台省,以晉王楊廣為行台尚書令,主管滅陳之事。隋文帝命晉王楊廣、山南道行台尚書令楊俊、清河公楊素為行軍元帥,高熲為晉王元帥長史,右仆射王韶為司馬,集中近52萬人的水陸軍,統由楊廣節度,從長江上遊至下遊,分八路攻陳。是年冬,隋軍發起攻滅南陳的大規模戰役。
隋軍的八路分為中上遊與下遊兩部。行軍元帥楊俊統帥中上遊三路,他率水陸軍由襄陽進屯漢口,以阻擋中遊陳軍支援下遊南朝陳首都建康。
行軍元帥楊素率舟師出永安東下,在荊州刺史劉仁恩出江陵後與楊素會和,最後抵達漢口與楊俊軍會和。楊素與劉仁恩軍負責驅趕長江中遊一帶的陳軍到漢口圍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