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之戰是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中,唐將李光弼挫敗史思明叛軍圍攻太原的著名防禦戰,時間是757年春。太原之戰是古代城邑保衛戰中以少勝多,以弱製強的一個典型戰例,在我國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戰對穩定戰局,掩護朔方戰略基地,都具有重要意義。
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他智計百出,功勞蓋世,譜寫了一幕又一幕的戰爭傳奇。
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中,百戰百勝,屢建奇功。
最出名的是指揮太原之戰取得了重大勝利,充分表現了他的軍事才能。他指揮的太原之戰,是唐軍取得的平息“安史之亂”的第一次重大勝利。
755年,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節度使之士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15萬士兵,號稱20萬人,在範陽起兵反唐。第二年,他便占領了長安、洛陽,進入“安史之亂”的最高峰。
安祿山遣兵攻陷潼關後,正在博陵圍困安史亂黨之一的史思明的李光弼部,奉命撤圍,西入井陘,返回太原。史思明乘機攻占常山,奪回河北全境。
757年,史思明自博陵、蔡希德自上黨、高秀岩自大同、牛廷玠自範陽,四路軍兵力共10萬之眾,會攻太原,企圖奪取河東,進而長驅直取朔方、河西、隴右等戰略要地。
當時,李光弼所部精兵都已被調往朔方,太原所剩隻有河北兵5000人,加上地方團練武裝,也不滿萬人。麵對叛軍的強大攻勢,諸將都惶懼不安,主張修城自固。
李光弼認為,太原城方圓20千米,叛軍將至而動工修城,是未見敵而先使自己陷於困境。於是,他率領軍民在城外挖掘壕溝,並做了幾十萬個土磚坯。
史思明的大軍開始攻打太原,李光弼命令將士用幾十萬個土坯修築營壘,哪裏被損,就用土坯補上。史思明派人去山東取攻城器械,以蕃兵3000人護送,在途中被李光弼遣兵攔擊,將其全殲。
史思明圍攻太原月餘不下,便選精銳士卒為遊兵,讓他們進攻城南,再轉攻城西,自己則率兵攻城北,而後轉攻城東,試圖尋找唐軍防守漏洞。
李光弼治軍嚴整,警戒巡邏無絲毫懈怠,使史思明無懈可擊。李光弼又派人挖掘地道,通至城外,叛軍在城外叫罵挑戰,常冷不防被唐軍拖入地道,嚇得叛軍膽戰心寒,走路時都低頭看地。史思明用雲梯和築土山攻城,李光弼便令唐軍在城下先挖好地道,使其靠近城牆便塌陷。為阻止叛軍強行攻城,李光弼還在城上安裝拋石器,發射巨石,一發可擊斃叛軍20餘人,叛軍死於飛石之下者甚眾,被迫後退,但圍困愈加嚴密。李光弼為打破叛軍圍困,以詐降手段,與叛軍約期出城投降,暗地派人挖掘地道直至叛軍軍營之下,先以撐木支頂。
到約定之日,李光弼派部將率數千人出城偽降。叛軍不知有詐,正在調動出營時,突然營中地陷,頓時一片慌亂。唐軍乘機擂鼓呐喊,猛烈衝擊,給叛軍以重創。
正當太原之戰緊張進行時,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安慶緒奪取帝位後,命史思明回守範陽,留蔡希德等繼續圍困太原。李光弼趁蔡希德勢孤之際,果斷率軍出擊,大破蔡希德軍,繳獲大量軍資器械,蔡希德率殘兵倉皇逃走。太原之圍遂解。太原之戰勝利的消息傳來,剛剛繼位的唐肅宗李亨下詔獎賞李光弼,加司空兼兵部尚書,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為魏國公。
李光弼智謀超群,采用頑強堅守與不斷尋機出擊相結合的戰法,靈活運用地道、石炮等守城戰術和技術,可謂出奇製勝,充分表現了他的軍事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