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製背景
瑞典東瀕波羅的海,西南臨北海,海岸線長約2180千米。在冷戰時期,對外貿易是瑞典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80%以上的工業品通過海上運輸出口到國外,保護海上交通線安全對瑞典來說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另外,由於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與蘇聯在海上抗爭不斷加劇,處於波羅的海的瑞典麵臨著來自蘇聯海軍力量不斷強大的威脅。因此,瑞典國家防務的重點是保衛國家的沿岸和領海,以及海上運輸安全,防範來自蘇聯的入侵。另一方麵,波羅的海範圍相對較小,水域深度較淺,靠近瑞典的北部又多島嶼和礁岩區,有利於使用輕型海軍兵力。瑞典政府根據本國海防形勢的特點,決定把海軍建設成為“輕型海軍”,重點研製建造一批中小型水麵艦艇,並以反艦導彈作為主要海上攻擊性作戰武器。
進入20世紀70年代,瑞典海軍準備在快艇上使用新型現代遠程反艦導彈,以替代60年代服役的Rb-08導彈。圍繞著是繼續獨立發展本國反艦導彈還是購買美國的“魚叉”反艦導彈進行了辯論。在認真分析研究“魚叉”反艦導彈的特點後,認為“魚叉”一類的導彈更適於遠海作戰,難以適應瑞典近海作戰要求。因此,提出了對瑞典反艦導彈的作戰需求和戰術要求,即:
(1)根據近海作戰的特點,應能在艦船稠密的水域選擇特定目標,探測並摧毀被島嶼包圍的軍艦,攻擊靠近海岸或停泊在港口的目標;
(2)適應高寒地區使用和能夠滿足多平台作戰使用要求;
(3)具有攻擊巡洋艦、驅逐艦、貨船、快艇等多種目標的能力;
(4)具有較強的抗電子幹擾能力,對一般目標有很強的突防與生存能力。所以,瑞典政府最終否決了購買美國“魚叉”導彈的方案,支持獨立發展本國反艦導彈,並在70年代末專門促成了航空和艦載武器研製領域的龍頭公司薩伯和博福斯合作,成立了薩伯·博福斯導彈公司,研製新型反艦導彈,這一政策促成了RBS-15導彈的問世。
RBS-15Mk1反艦導彈
RBS-15反艦導彈方案論證始於1977年,最初的合同是研製艦載型(即後來的RBS-15M型),但要求能夠被改進為機載型和岸防型。在研製中充分利用了Rb-04E空艦導彈的技術和經驗,使得研製進展很快,1982年就在“角宿一星”Ⅱ級快艇進行了海上發射,兩年後完成了研製任務並於1985年具備了作戰能力。1982年瑞典海軍采購了機載型RBS-15F導彈,1990年至1995年采購了岸防型RBS-15K導彈,上述三種最初研製的型號統稱為RBS-15Mk1.
RBS-15M艦載型導彈主要裝備瑞典和北歐國家海軍中小型艦艇,其作戰目標是針對當時蘇聯波羅的海艦隊大中型水麵艦艇。RBS-15M導彈由l台TRI60-2-077型渦噴發動機與兩台固體助推器作為動力裝置,結構外形前段采用4片“十”字形配置的鴨式控製翼,後部有4片“×”字形配置的可折疊梯形彈翼,鴨式翼與彈翼不在一條直線,相互錯位45°。在尾部有矩形的上、下垂直穩定尾翼,拋掉助推器時穩定尾翼和尾錐殼體一同拋掉。
RBS-15M導彈武器係統主要由導彈、導彈發射裝置和艦載火控係統組成。導彈的特點是從北歐氣候條件出發,可以在高寒與島嶼地區作戰使用。艦載火控係統主要為飛利浦公司9LV200型,可接收艦載探測、跟蹤雷達發現的目標信息,也可接收岸基雷達、其他艦艇和飛機探測目標的信息,並顯示在導彈控製台和艦長作戰指揮設備指示器上。火控係統具有作戰、模擬訓練和測試三種工作模式,作戰模式又分為射前準備和發射兩個階段,在發射前準備階段,可自動或人工輸入目標數據、導彈狀態、戰術參數和齊射數量等參數;發射階段的初始程序由人工完成,但選擇導彈和打開發射箱蓋是自動完成的,此時火控係統補償艦艇運動對發射的影響並發射導彈。
RBS-15Mk1型反艦導彈於1983年開始裝備瑞典海軍艦艇,至1995年共生產了682枚,現已裝備兩艘“斯德哥爾摩”級和4艘“哥德堡”級輕型護衛艦,12艘“角宿一星”Ⅱ快艇,以及一定數量的岸對艦導彈連。空射型RBS-15F型主要裝備瑞典的AJ-37和JAS-39飛機。除裝備本國外,芬蘭海軍的“赫爾辛基”級、“勞馬”級快艇和岸防部隊,以及克羅地亞海軍的“克拉利”級和“康查爾”級快艇也裝備了RBS-15Mk1型反艦導彈。
RBS-15反艦導彈的改裝
冷戰結束後,來自蘇聯的威脅已經不複存在,瑞典國家防務政策重點轉為對付國際危機和捍衛國家領土完整,建立一支能夠在需要時隨時隨地可以部署的擁有高技術、靈活機動的防務力量。另外,20世紀90年代以來瑞典經濟一蹶不振,政府對軍備和國防工業的支持已顯得力不從心。為適應未來現代化海軍發展的要求,替代過時的老裝備,在受到經濟限製不大可能研製新型武器裝備的情況下,瑞典海軍抓住RBS-15Mk1導彈存在的問題,決定對其進行延壽和改進,以新技術特別是電子信息技術、隱身技術將其改造升級為Mk2型,提高導彈性能並使裝備的壽命得以延長,在裝備不做大的改動前提下,滿足21世紀初的作戰使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