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艦艦導彈(3 / 3)

1960年蘇聯向中國交付了542和544導彈樣品及技術資料,同時派來了專家組。不久後,中國進行打靶試驗。試驗選擇在渤海灣地錦西。這樣的地點很適合海上武器試驗。從錦西附近的海岸向渤海上的靶船射擊,即便導彈在最大射程上脫靶,也不會飛到公海上去。542導彈發射陣地選擇在平坦的錦西海岸。

542導彈采用預置指令配合無線電高度表控製導彈發射初段,助推起飛後2秒,助推器脫落,導彈自動爬升到300米高度平飛,中段飛行采用指令駕束製導,飛行中段可以修正彈道。末段是半主動雷達製導,由岸上雷達照射目標提供信號源,抵達雷達開機點後,彈上雷達會接收到來自目標的反射信號,然後導彈對準信號源俯衝。盡管542導彈的渦輪噴氣發動機能夠使導彈有更遠的射程,但正是由於這種製導體製,限製導彈射程不能超過海岸製導雷達照射距離。542導彈前鼻錐內裝的雷達其實是米格-15戰鬥機上PR-5雷達的測距接收機的改進型號。這種接收機對於引導飛行員對向搜索的精度足夠,而作為半主動製導的雷達接收機卻精度不足。

由於彈上雷達接收機和機電式控製係統精度不足,542導彈的命中率曆來很低。不過其用於反艦時45米的標稱圓概率誤差,是完全可能命中諸如航空母艦這樣的大型水麵艦艇的。在錦西的試驗中,542導彈的誤差大也不例外。從海岸陣地上發射數發導彈都沒有打中靶船,多數為近彈。全部的操作都是按蘇聯的規程指導進行的,沒有什麼差錯和問題。導彈精度不高但威力不小,飛臨目標上空的導彈俯衝進水後,炸起了巨大水柱,靶船水下部分鋼板被爆炸水壓,壓的變形。

盡管542岸艦導彈試驗結果不滿意,仿製工作依舊繼續進行。雄心勃勃的年輕中國技術人員認為能夠將導彈的精度進一步提高。當時的國防部五院負責設計資料的整理、消化和反設計。還派出工作隊下廠參加仿製工作。然而1960年8、9月間,由於中蘇關係惡化,全部蘇聯專家組被陸續撤回。此前不久,專家組的工作已經出現停滯。這對中國反艦導彈的發展打擊沉重,所有仿製工作都陷入了停頓之中。

1961年7月,在北戴河召開了國防工業會議。麵對當時國家在技術和經濟上的困難局麵,會議確定“縮短戰線,任務排隊,確保重點”的方針。中央軍委決定停止防止性能不佳的542岸艦導彈,集中力量仿製544艦艦導彈,從中掌握技術,積累經驗,培養鍛煉技術人才,為飛航式反艦導彈的發展積蓄力量。整個飛航式岸艦導彈的研製進入了停頓時期。由於當時國防工業全麵調整收縮,國家要生產和研製能夠迅速形成戰鬥力,應付邊境和台灣海峽的嚴峻局勢。在反艦導彈作用還不被世界完全認可的時代,544導彈仿製不是重點,故進展緩慢。

60年代初期,正是台灣國民黨軍隊進行反攻大陸的活動高峰,東南沿海局勢緊張。國民黨海軍艦艇活動頻繁。而大陸海軍沒有多少大噸位作戰艦艇,隻能與一些小股活動的台灣海軍艦艇作戰。當台灣海軍的小型艦艇在其“陽”字號驅逐艦等大型艦艇掩護下進犯時,大陸的小噸位炮艇和魚雷艇很難在寬闊的海麵與之抗衡,也難以取得接近其驅逐艦的機會,所以一般是靠近大陸一側的海岸或島群間活動。在中蘇蜜月時期,雖然從蘇聯進口了4艘“鞍山”級魚雷驅逐艦和“成都”級火炮護衛艦,但國民黨數量居於絕對優勢,這些捉襟見肘的大型艦艇兵力還是難以應付不斷出現的襲擾。

當時大陸采取將魚雷艇炮艇混編沿海岸活動,處於航空兵和海岸炮兵的保護下,一旦抓住機會就迅速出擊的戰術,才部分遏止了台灣國民黨軍隊的不斷襲擾竄犯。東南沿海的對抗情況,使得海軍對於反艦導彈的需求更加迫切。1963年4月,在北京召開了544導彈專業會議,研究解決544導彈仿製中存在的問題。九月,國防科委頒發了《關於544係統技術責任分工的規定》,明確了國防科委所屬各院、部在544項目中的分工和責任後,項目終於加快了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