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中國海鷹艦載型艦艦導彈(1 / 1)

1967年3月,作為051驅逐艦的配套工程,航空工業部下達改海鷹-1為艦艦彈的任務。這裏需要說明一點,我國“海鷹”、“上遊”反艦導彈的生產主要是屬於航空工業體係的,而後麵將提到的海鷹-2以及以鷹擊-8號為代表的新一代反艦導彈的生產則是航天部門負責。1968年2月,國防科工委通過了海鷹-1艦艦導彈方案,改型方案確定:導彈采取艦上橫向發射方式,使用7222式三聯裝回轉發射裝置。與岸艦型的不同之處在於,艦用型的使用環境更加的惡劣和複雜,導彈穩定機構中除了原有的陀螺組以外又加了一套隨動係統,以抑製發射瞬間導彈的姿態,克服海麵艦船運動時帶來波動。

同時,火控係統也有不同,艦麵火控係統除保留搜索雷達外,重新設計了,采用集成電路,雙機運算、自動切換和“診斷”故障等新技術研製了5A-1型指揮儀。1972年9月,在錦西23基地進行了首次係統動態精度試驗,試驗中暴露出艦麵設備性能不完善,計算出的目標速度出現無規律調頻,經過反複,最後終於發現問題出在計算機平滑係統性能不良上,經設計部門改進,1973年初再次試驗取得成功。

1973年9月21-22日051驅逐艦首艦223號(也就是後來的105“濟南”艦)對海鷹-1艦艦導彈武器係統進行了首次射擊試驗,四發四中。1975年12月,海鷹-1艦艦導彈定型。1968年至1978年間,海鷹-1試射19枚,命中14枚。051艦上海-1艦載武器係統與354對海搜索雷達和352甲火控跟蹤雷達配合工作。352甲雷達脈衝功率可達200千瓦,作用距離可達55至77千米。若352甲雷達出故障,還可使用343炮瞄雷達做備份引導工作,1983年6月,海鷹-1艦艦導彈與艦載武器係統定型。理論上說,配備了海鷹-1艦艦導彈的051驅逐艦,對比當時的“卡辛”、“基林”等驅逐艦,在對海火力上要明顯超過後者,可以說是那段時期對艦火力最為強大的驅逐艦。

在戰術上,出了單獨使用外,在那時的圖片和音像資料中,常常還可以看到051驅逐艦與21或24型導彈艇混合編隊的情景,由此可以推斷,當時可能的戰術想定是由導彈艇前出至051艦前方一定距離,保證其所搭載的“上遊-1”艦艦導彈可以和海鷹-1形成重疊的火力範圍,戰時則由051型艦在發揮自身火力的同時,利用其艦麵火控係統對導彈艇實施指揮和調度,從而最大限度的發揮大艦的價值。在這種戰術下,驅逐艦事實上是取代了原來岸上指揮所的隻能,而使得導彈艇可以拜托海岸基地的束縛,向近海區域拓展攻擊範圍。

最初的海鷹-1艦艦導彈又稱“海鷹1J”,1976年由海軍提出要求,南昌飛機製造廠還對“海鷹1J”進行了艦、岸通用化改造,1978年之後生產的海鷹-1已全部實現艦、岸通用化,因此後來也就不再存在“海鷹1J”的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