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生塔是飛船發射初始階段為應急救生而設在載人飛船頂端的塔形逃逸裝置。1983年9月27日,載有兩名航天員的蘇聯“聯盟”10號飛船用運載火箭發射時失敗,運載火箭第一級點火90秒後發生故障,隻聽一聲巨雷般的爆炸聲,裝有70萬千克燃料的第一級火箭燃燒起來。但在爆炸前,逃逸裝置啟動,救生塔從1000米高空飛射出去,將飛船拖離了危險區,開傘後落到離燃燒的發射台4000米外的地方,從而使飛船中的2名航天員獲救。這是航天史上第一座成功實施救生的救生塔。
載人飛船在待發段、上升段、在軌段和返回段都可能發生危險和事故,必須有救生係統。待發段和上升段的危險主要來自火箭,如果火箭在發射台或者在入軌前爆炸,通常使用救生塔迅速將航天員送到安全區。蘇聯的“聯盟”號、美國的“水星”號和“阿波羅”號飛船都有救生塔。它由塔架、逃逸發動機和分離發動機組成。“聯盟”號的逃逸發動機有12個噴管。當飛船故障檢測係統發現運載火箭有爆炸或者航天員有生命危險時,由救生程序控製器的自動救生程序指令,或者根據地麵救生指揮員的遙控指令,自動打開與運載火箭的連接件,同時逃逸火箭點火將飛船帶離運載火箭,然後拋開服務艙;延遲很短時間後俯仰控製火箭點火,使飛船飛向逃逸飛行軌道;到頂點分離發動機點火,使返回艙與救生塔分離,然後用降落傘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