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8章 蘇聯“暴風雪”號航天飛機(1 / 1)

1988年11月15日,蘇聯從拜科努爾發射場用“能源”號火箭首次成功地發射了“暴風雪”號大型航天飛機,完成了圍繞地球兩圈、3小時25分鍾不載人飛行和自動返回著陸,對航天飛機自動入軌、飛行和返回時的各係統及航天飛機的結構進行了綜合試驗。“暴風雪”號航天飛機的這次首航,機上不載航天員,全部飛行包括重返大氣層和著陸,都由機上電子計算機自動控製係統操縱。這是世界上第一架全自動飛行的航天飛機。這以前,美國的航天飛機雖然有自動駕駛和著陸係統,但都是航天員手控著陸。

“暴風雪”號航天飛機由起飛推力為3500噸的“能源”號火箭助推到亞軌道速度,在160千米的高度啟動自身的軌道機動發動機,將“暴風雪”號推上高度為250千米的圓形軌道。在軌道上執行完任務後,再次啟動軌道機動發動機,製動和脫離運行軌道,再入大氣層,實施無動力滑翔返回和著陸。

“暴風雪”號有後掠式三角翼、長長的有效載荷艙及大型垂直尾翼,由增壓前艙、貨艙和尾艙組成。前艙包括指揮艙、設備艙和生活艙。生活艙裏可安裝氣閘艙。所有的手動控製設備都裝在乘員乘坐的指揮艙內。“暴風雪”號航天飛機長36.4米,機身直徑5.6米,翼展24米,乘員組座艙容積約70立方米,可供2-4名航天員工作,另有6個座位供乘員使用;滿載時的起飛質量約105噸,返回降落時最大質量82噸,能攜帶30噸有效載荷入軌,從太空返回時能運載20噸貨物。

與美國航天飛機相比,“暴風雪”號的特點是:實現了自動著陸;主發動機不在飛機內;飛機幾乎完全依靠“能源”號火箭的推力;“能源”號火箭采用的全部是液體推進劑,通過采用故障防護裝置,可保證在一、二級火箭中任何一台發動機失靈時,仍能正常工作;機翼棱角較分明,裝配容易;貨艙尺寸稍大,能運送更大有效載荷;可回收“能源”號的第一級液體火箭,經檢修後可重複使用;增加了救生裝置。

蘇聯設計的航天飛機主要用途是為軌道空間站服務,包括運送人員和設備,也可維修衛星和更換使用期滿的部件,或將軌道飛行器送回地麵。但美國還認為,蘇聯的航天飛機還可能用於部署反衛星武器的反彈道導彈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