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三十回中有一回名叫“薛寶釵借詞含諷諫,王熙鳳知命強英雄”是對照這一回的,這裏明指“後三十回”,顯然是八十回後的三十回,所以很多紅學家據此推斷全書為一百一十回。但是“百十回”之說的確是後人推斷出來的,脂批中並沒有明言就是一百一十回。那麼我們就要分析下前麵百回之說的脂批了,蒙府本第二回回首的批語和庚辰本第二十五回的眉批,雖說都是百回,但是卻忽略了一個問題。古代超過百回章回體小說,除非是回目數為十的整倍數,稱為多少回多少回整,譬如一百二十回我們就稱為百二十回整,其它的百零三回、百零四回的都可以稱為“百回”,何況此處隻是批語,並不用詳細介紹回目數具體是多少。
八十回後文字(2)
由此看來石頭記全文一定是多於一百回,少於一百一十回的。庚辰本第四十二回回前有批語:“今書至三十八回時已過三分之一有餘。”那麼全書的三分之一是多少,隻有三十六回最接近“後三十回”之說。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姑且認同周老的意見,暫時定為一百零八回。因為這個數字的確方便推算八十回後的情節問題,我為什麼這麼說呢?甲戌本第一回就有眉批:“用中秋詩起,用中秋詩收,又用起社於秋日,所歎者三春也,卻用三秋作關鍵。”這條批語的前三句好懂,不好懂的是後兩句。“用中秋詩起”說的是第一回用賈雨村的中秋詩作為引子,開啟全部故事發展;“用中秋詩收”應該是說最後一回用中秋詩給全部故事作結,至於最後一回的中秋詩由誰來做,又要費盡一番探討了。我的觀點是由甄士隱來作,因為此時早已看破紅塵隨跛足道人遠去的士隱(第一回甄士隱是隨跛足道人走的),應該是遇到了同樣曆經三劫的賈雨村(此時賈雨村已經落魄潦倒),甄士隱便以當年賈雨村口占一絕為對,作了一首中秋詩,敘起榮辱,雨村至此方明白因果循環之數,於是便同甄士隱一同去了。
“又用起社於秋日”是指大觀園的女兒們第一次結社作詩是在秋天,即三十七回結社作海棠詩,緊接著又作菊花詩。就是最後兩句“所歎者三春也,卻用三秋作關鍵”不好理解,在這裏我們借鑒周老的意見,不要光看字麵的意思,那麼“三春”和“三秋”就是全書的兩大扇門了。其實也很明了,書中十八回元春歸省慶元宵為第一個“春”,五十三回榮國府元宵開夜宴為第二個“春”,第三個“春”自然在八十回後,應當緊接著不久,至多不會超過三四回。因為按照整個故事情節的發展來看,第八十回已經寫到秋天了,大觀園已露悲音,園中的女兒們也漸漸散去,最後需要一個轉折性的重點,就是元春被廢,很有可能還被打入冷宮,時間就是下一年的新春。
我在這裏為什麼強調元春是“被廢”而不是暴斃(元春最終的結局就是暴斃)呢?因為這個時候元春的確還不能死,因為元春之事是因為兩個政治勢力對話的結果,所謂對話就是指一次交鋒,那個時候也就是指元春被廢的時候,也是賈家和他們的敵對勢力正麵交鋒的一次,其結果就是”元春被廢”。我為什麼敢作這樣的結論呢?第七十二回寫鳳姐和旺兒家的對白,鳳姐道:“昨兒晚上忽然做了一個夢,說來也可笑,夢見一個人,雖然麵善,卻又不知名姓,找我,說娘娘打發他來要一百匹錦。我問他是哪一位娘娘,他說的又不是咱們家的娘娘。我就不肯給他,他就來奪”……此處閑閑淡語,卻道出重要情節,元春在宮中是有對頭的,而且這位對頭也是位娘娘,很可能這位娘娘就是與賈家對峙的那股政治勢力的核心代表。此回緊接著又寫道宮裏的夏太監來借銀子,又從賈璉口中提及周太監來借銀子之事,偏偏於此回一齊道出,絕對不能說是作者的無心之筆啊!按照我們現在看的清宮劇來分析,宮裏的妃子位置提升,有很大一部分是要仰仗那些有臉麵的公公提攜幫扶的,所以說賈璉才會說:“我略應慢了些,他就不自在。”由於賈家受到政治利益的轄製,所以這些宮裏的太監才會這樣目中無人。
如果這個時候寫元春因此而死,的確有些過早了,然後賈家犯了事,依例治罪,顯得皇帝不念舊情,元妃尚在,就是大公無私。書中寫到皇上總是小心翼翼、歌功頌德的,為了逃避**的威脅。元妃不死,等到母家獲罪,受刺激而死,那才深刻動人。所以八十回後馬上寫道的最後一個“春”,應該是賈家在新春節中得到“元春被廢”而被打入冷宮的這個消息,賈府的主要支柱一下子倒塌,賈母因此而病倒。
我們前麵說過,第五十八回寫道宮中老太妃薨逝,早本應該是寫元春的,元春的判詞和曲子是早本的內容,是應證早本元春之死的。元春判詞“虎兕相逢大夢歸”就是指元春死於兩股大勢力之間的爭鬥的,曲子中“喜榮華正好”則是說明了死在賈府正榮華的時候,死後還向父母托夢“及早抽身”,也就是五十四回左右第二個“春”的時候。至於元春之事為什麼挪到八十回後呢?就是為故事情節發展起到關鍵性作用的。元春事出,賈家頓時失去支柱,老太太病倒,榮國府上上下下亂成一團。但是這裏麵始終牽涉到兩個問題,第一個就是賈母是在什麼時候去世的,因為賈母的死牽涉到另一個人物,也就是鴛鴦的命運。再一個就是賈家是什麼時候被抄家的,關鍵的重點是在賈母死前還是死後,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因為抄家後賈赦、賈珍由於惡行累累,自然是要被關監收押的。那麼賈赦的罪狀之一“逼死府中丫鬟鴛鴦”,隻能被抹過去了,從常理上來看,這樣不符合故事情節發展規律。所以賈母還隻能是抄家前死,死因應該是受到“元春被廢”影響,賈家頓時失去支柱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