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阿特拉希身在異國,但他時刻關注著敘利亞局勢的變化。在起義的影響下,法國雖然改變了某些統治形式,做了一些表麵上的讓步,但總的說來,仍然在繼續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他們把德魯茲山區劃為特區,由法國顧問掌握實權進行統治。
根據這一新形勢,阿特拉希於1930年和流亡在國外的民族主義領袖舉行了會議,揭露法國殖民當局的新陰謀,呼籲人民堅持鬥爭直到取得最後勝利。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法國維希政府投靠納粹德國,自由法國派卡特魯將軍前往敘利亞。卡特魯為了爭取敘利亞站到自由法國方麵,1941年9月27日他正式宣布敘利亞獲得獨立。同時卡特魯特意約見阿特拉希,向他承諾,法國當局已決定恢複他的自由,並給予他1000裏拉的金幣以彌補他所受的損失。被阿特拉希拒絕了。
二戰結束後,法國不承認自己曾經宣布敘利亞獨立這一事實,不僅拒不撤軍,反而還增派大軍入侵敘利亞,法國的這一舉措激起了敘利亞人民的憤慨,全國各地紛紛組織遊擊隊準備抗敵。阿特拉希在德魯茲山區帶領當時的軍政人員舉兵起義,一舉鏟除了法國在德魯茲山區的統治。
而此時英國以“維護秩序”為名,派兵進入敘利亞,企圖取法國而代之,並與敘利亞人民發生衝突。由於敘利亞人民的起義鬥爭方興未艾,示威罷工日趨擴大,加上國際輿論都是譴責英法的侵略行徑,英法軍隊迫於國際輿論壓力,不得不於1946年4月17日從敘利亞撤軍。但是,帝國主義勢力仍在不斷采取各種手段,幹涉敘利亞內政。
1949年3月到1951年11月兩年多時間裏,敘利亞的軍政頭領在英美的操縱下先後發動四次政變。最後,總參謀長施舍克裏在美國支持下攫取了軍政大權,實行獨裁統治,殘酷鎮壓愛國誌士。阿特拉希毅然宣布反對施舍克裏的反動統治,並於1954年1月在德魯茲山區舉行起義。施舍克裏在采取安撫手段未能奏效後,便派出“討伐軍”進攻德魯茲山區。阿特拉希被迫再度流亡國外。
雖然暫時遭到挫折,但阿特拉希發起的反對施舍克裏的正義鬥爭卻得到廣泛的響應,甚至連“討伐軍”中的一些隊伍也開始轉到起義者方麵。
1954年2月,敘利亞北部的正規部隊舉行大規模起義,並占領了阿勒頗的政府機關和廣播電台,這給了施舍克裏沉重的打擊。隨後,起義烽火迅速擴展到拉塔基亞、霍姆斯和哈馬。形勢急劇轉變,施舍克裏獨裁統治在群眾運動和起義鬥爭的強大壓力下垮台了。
1954年2月下旬,起義軍官和政治活動家在霍姆斯舉行著名的代表大會,選舉新的總統,成立新政府,廢除施舍克裏頒布的各種命令和決議。霍姆斯代表大會後,阿特拉希返回祖國,回到德魯茲山區。敘利亞各地群眾為他舉行了盛況空前的歡迎儀式。
阿特拉希結束第2次流亡生活回到祖國後,便辭去公職定居在德魯山區的蘇韋達城。1982年3月26日,阿特拉希因長期患病醫治無效與世長辭,終年9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