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雙印·雙馨(2 / 2)

段雙印同誌也非常熱心延安文物的係統全麵的介紹與研究,積極倡議編撰出版“延安文物研究叢書”,擬定了古文化遺址、邊塞勝跡、延安古塔、延安石窟寺、延安畫像磚、延安青銅器、延安革命舊址等10餘個選題,涵蓋了延安文物的主要方麵。市文物局熱情支持了這個建議。目前,這項工程已經啟動,各卷的編撰工作正在進行。我相信,在這些研究課題的帶動下,將會進一步加強延安文物研究的深度,夯實延安文物工作的基礎,提升延安文物工作的總體水平。我熱忱期望有更多的延安文物研究成果問世。

陝北文化多元性特征的探索

近些年來,陝北文化的研究方興未艾。一大批熱愛陝北文化、關注陝北文化的有誌之士對它進行了多方麵的探索,在陝北文化的界定、研究範圍、基本特征和具體的文化現象諸方麵,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狹義的陝北,泛指榆林、延安兩個地區。如果從文化研究的角度上講,陝北文化也應涵蓋它的周邊地區,即隴東、寧夏東南部、內蒙河套南北,大致相當於陝甘寧邊區的範圍。這是一個文化麵貌相近,曆史淵源聯係密切的文化圈。如果筒單地把它們割裂開來,會束縛我們的手腳,屏蔽我們的視野。

關於陝北文化的特征,眾多的研究者從不同的層麵予以闡述,諸如開放性與多元性;軍事文化色彩濃厚;原始性和曆史延續性等。其中的多元性特征,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同,也喜歡用“民族融合的旋渦地帶”“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的文化混交林與文化次生林”等語言予以表述。這種高屋建瓴的宏觀概括無疑是精辟的。但是,構成這些文化特征的細枝末節是怎樣的?如何使陝北文化的研究豐滿紮實,有血有肉?這就需要我們從大處著眼,從細微處入手,科學記述那些微觀的文化現象,追溯它的來龍去脈,為宏觀研究提供科學詳實的資料和有力的理論支撐。也許這種微觀研究是添磚添瓦。但是沒有這些磚和瓦,很難構建起陝北文化研究理論的大廈。

我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由民俗研究入手,開始關注陝北文化,在《陝北民俗事象中的生殖崇拜》中,對民俗和民間美術中的相關問題進行闡釋。進入大學學習以後,知識結構更為係統,視野更為開闊,把曆史學、民族學、考古學、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引入陝北文化研究,發表了《陝北民俗的多元化特征》,從陝北民族融合的曆史進程、陝北民俗中的多民族文化積澱、陝北地名姓氏中的多民族文化殘餘諸方麵,大體勾勒了陝北文化特征的輪廓。這是一個提綱式的東西,也為自己出了好多題目。此後近20年來,我便尋找這些題目的答案,於是便有了民俗探微、胡姓源流、方言鉤沉一類的數十篇文字。我長期從事文博工作,也時時留心文物中的多民族文化因素,發現青銅器、碑碣、墓誌等陝北文物中,匈奴、氐羌、鮮卑、黨項等民族,005在不經意間留下許多各自的文化印記。這些塵封的新鮮資料,成為我研究中的有力佐證。數十年艱苦探索,才有了這本小冊子。

當然,陝北文化的多元化特征,是一個大課題,涉及曆史、民族、民俗、宗教、哲學、民間藝術、文化人類學、人文地理學等諸多方麵,非幾人之力,數年之功可以研究清楚的。陝北文化還有其他許多特征,我隻是提出了其中的一個命題,做了一份差強人意的答卷罷了。我期望有更多的有識之士共同完成陝北文化研究這個大課題,使答卷更臻完美充實。

這本小冊子,記錄了我數十年間探索陝北文化多元性特征的跋涉曆程,內容拉拉雜雜,很難冠以一個恰當的名字,權且命名為《陝北古事鉤沉》吧。我深知,後來的路還很長,還得義無反顧地走下去。

陝北及周邊地區是我國西北地區民族融合的漩渦地帶那股強大的融合湖流,曾長期衝擊西北髙原甚至華北大地。古代陝北民族成份的多元性,是我國漢民族不斷融合其他兄弟民族而·“滾雪球”般發展壯大的曆史縮影。在漫長的融合同化過程中,各民族固有的風俗習憤頑強的表現並相互影響,形成了陝北民俗的多元化特征。陝北文化展現的是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中原農耕文化與草原遊牧文化相互影咱,相互吸收的結合體。這個特征早已蒙上厚厚的歲月塵埃,深深地埋藏在衣、食、住、行、歲時節令、民間藝術以及地名、姓氏等民俗亊象之中,成為深層次的文化積澱。剖析闡釋那些民俗亊象的文化內涵,我們也許能掲開這片深處的一些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