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民俗探微(1)(1 / 3)

中國民俗學的研究對象一兼論民俗學學科體係的建立

當代中國民俗學,作為一門獨立的邊緣科學,巳經確立了自己的學科地位。一般來說,研究領域(對象)的明確界定與理論體係的建立,是學科成熟的重要標誌。遺憾的是,我國民俗學至今還未建立起自己的學科體係,因而仍然是一門不成熟的學科。這一點,已引起民俗學界的普遍關注與討論。原因是多方麵的。比如,在研究理論和方法上,長期以來沒有擺脫外國模式的羈縛;幾十年間學術研究活動的停頓與冷落,等等。我們還認為,民俗、研究領域的不正確限定與研究對象的單一,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中《氏洛學必須衝破所謂“現在柱”的羊一棋武,使侖不再史為現代氏俗錄咅彔像簡羊翩權的綜合。

所謂“現在性,模式,是指“民俗學的記述和研究,是以國家民族社會生活中活生生的現象為對象的”。並且還認為“民俗學在現代社會科學中,無疑是一種‘現在的,學問,而不是‘曆史的’學問”。(鍾敬文《民俗學入門序》)前些年來這個覌點經過一些民俗學專家的一再闡述,遂成為一種所謂的“現在性”模式。

在這一模式的指導與影響下,我國的民俗學研究,總是在搜集歌謠、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各種民間習俗和儀禮的表層之上徘徊。這種情況,最近幾年有所改變。比如:上海三聯出版社出版的《中華本土文化叢書》(第一輯)側重於原始信仰及習俗的研究。陝西人民出版社“中國風俗叢書,側重於古代民俗的研究。還有一批中青年學者以民俗研究為出發點而進行整體的民族文化的研究,如張銘遠的《黃色文明》等。一些學者關於建立中國民俗學學科體係的建設性主張,集中收錄於陳勤建先生主編的《當代中國民俗學》之中。目前,我國的民俗學研究,正在衝破“現在性”的單一模式,朝多層麵、深層次的方向發展。

我們提出要衝破所謂“現在性”的單一模式,並不想否定對活生生的民俗事象進行調查研究的重要性,也無意否定幾十年來,特別是重建民俗學數十年來,我國民俗學研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相反,我們認為那些經過千千萬萬個民俗學同仁搶救、搜集、整理的民俗調查資料,是一筆豐厚而珍貴的民族文化寶藏。那些科學調查記錄的第一手資料,給民俗學研究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他們的許多研究成果也得益於此。這種搶救性的民俗調查研究工作,同“保護自然環境”、“保護瀕臨滅絕的動植物”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那些洋洋種種的科學資料,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庫”。這不但表示了我們對祖先生活智慧的尊重,還將造福子孫後代,實在是功德無量。所以,還要動員無數民俗學同仁繼續有計劃的、刻不容緩地去搶救那些活生生的民俗資料。

我們之所以提出要衝破所謂“現在性”模式,是考慮到民俗學研究的對象,不僅僅是“現代國家民族社會生活中活生生的現象”。它還應包括基礎理論、民俗發展史、民俗學史以及隨著時代發展變化應運而生的應用性質的民俗。因此,在研究對象上,民俗學的範圍是十分廣闊的。我們應進一步拓寬領域,開展全方位、多層麵、深層次的研究,為建立中國民俗學的學科體係,打下堅實的基礎。

中氏俗學,軋不是“現在的”學問,也不是“房走的”學問,侖是也族古今氏俗事象與侍承的學阿。現代社會俜承的氏洛事象、氏傜文歡、考古發楣中的氏俗類楊資料,卻左進入研光者的旄野。

我們之所以提出要拓寬民俗學的研究領域,還考慮到中國民俗學的如下特點:

第一、我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民俗資源的豐饒,是世界上任何國家都不能比擬的。由於地區間、民族間的差異,以及各民族社會曆史發展的不平衡,我國民俗又呈現出千姿百態的多彩麵貌。就我國民俗的麵貌而言,各個曆史階段的民俗同時並存。我們如果借助民族學、考古學、文獻學的資料,甚至可以排列出從原始社會、奴隸(農奴)社會、封建社會以至近現代社會民俗發展史的完整序列。

第二、我國不但擁有豐富多釆的民俗寶藏,而且存在無以倫比的民俗文獻典籍,還有不少文字記載或口頭流傳的少數民族詩歌、古歌。那些無文字記載的民俗傳承,由於民俗生態環境的被破壞,有的殘缺不全,有的瀕臨絕境。在這樣的情況下,無文字記載的民俗生活傳承為我們恢複某些民俗的原狀,提供了曆史根據。

第三、我國民俗盡管源遠流長,但由於曆史變遷、社會動蕩、異族統治及民族遷徙融合等原因,民俗傳承的基礎幾度遭到破壞,曆史上大量的民俗實物資料已經深深地埋藏在地下。就目前的情況看,考古發現的古代社會經濟、生產生活、飲食服飾、文化藝術、民間信仰等方麵的實物資料,足以編撰一部門類齊全,卷帙浩瀚的“民俗發展史圖錄”。而且,隨著考古事業的發展,還會有更新、更豐富的資料源源不斷的補充進來。它不但能印證民俗文獻的記載,彌補民俗文獻記載的缺佚,還能與現代民俗實物進行比較,使人們看到社會曆史進步的軌跡。因此,考古學資料又是一個應引起民俗研究者足夠重視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