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民俗探微(2)(3 / 3)

金國滅遼後,女真族紛紛內遷,占領陝北及中原大地,並建立統治政權。後來蒙古族滅金、滅夏,結束了各民族長期對峙的局麵,建立了大一統的元王朝,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大元一統誌》鄺州條下記載說,李師中“舉進仕,知洛川……嚐出鄉亭,見戎人代華人耕作,詰之,皆用兵時潛入中國,人藉其力,往往與婚媾。師中以華戎不可雜處,遍索境內得數百。言之於帥,帥用其言,大索旁郡,皆徒之極邊。”“華戎不可雜處”顯然是一部分人的偏見。但據《洛川縣誌》載,屈琳為元宣德王郡馬行軍大元帥,世襲洛川令。即言其娶蒙古貴族女子為妻。其子孫繁衍,已逾千戶萬餘口,為洛川望族。郡馬墓至今尚存,其形製葬俗有明顯的草原民族風格。這種各民族間的戰爭、通婚、混血與同化,在明清以後還有所發展,形成今天都冠以漢族的陝北居民主體。這與漢族在吸收各民族成分,發展壯大的曆史趨勢相一致。

二、陝北民俗中的多民族文化積澱

經過漫長的、複雜曲折的融合曆程,陝北曆史上眾多的遊牧民族終於和農耕民族同化為今天的陝北人了。但是,民俗的融合與民族的同化又不完全是同步進行的。這是因為,一方麵,在民族同化過程中,民俗橫向傳播,必然會發生互相影響,互相吸收的情況;另一方麵,代相傳襲的民俗習慣一旦形成,根深蒂固,在縱向傳承中,又有相對的穩定性,即使久經歲月,仍頑強地保留一些各民族固有的風尚習慣,這就為我們探討陝北民俗的多元化特征,並梳理追溯某些民俗事象的源流,留下可供尋覓的社會活化石。

崇武尚勇的驃焊氣質陝北長期是遊牧民族活動的地區。他們雄強驃悍,崇武尚勇,嫻於弓馬騎射。《日知錄》謂“樓煩乃趙西北邊之國,其人強悍習射。在融入當地農耕民族後,其驃悍的民族氣質仍對陝北風尚發生深刻影響。我們先看史籍中的記述:

“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狄),修習戰備,高上氣力,以射獵為先……漢興,六郡良家子選給羽林、期門,以材力為官,名將多出焉。(《漢書·地理誌》)

“朔方榆林,地接邊荒,多尚武節。”(·隋書·地理誌》)

“被邊之地,以鞍馬射獵為事。其人勁悍而質木。”(《宋史·地理誌·陝西路》)黨項“人人習騎射,樂戰鬥,耐饑渴。其視冒石、鋒刃、死陣,若談笑然。”(《西夏記》)

陝北各府縣的地方誌中也有類似記述:

“榆林府,習弓馬,好戰鬥。”“俗驕佯,喜功利,習騎射,尚忠勇。(《延綏鎮誌》)“水甘土厚,風氣衝和。密邇邊陲,多喜射獵。”(《神木縣誌》)

“葭州好尚武力,守望相助。”(《葭州圖經》)

這種尚武勇、喜射獵的風尚,在陝北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往往能看到。如黃昏時,牧歸的牛群剛上鹼畔,立刻被一群小夥子攔住。一個後生把右手拇指和食指猛地一下套近牛鼻孔,把牛拉到眾人跟前。在人聲鼎沸、喝彩助威的呐喊聲中,把牛攔腰抱起,拔離地麵。又如,在田野裏,常常看到年輕小夥子和已結過婚的女人角力摔跤。那種質樸而又帶幾分野味的場麵,令觀者咋舌。陝北人喜好狩獵,其習俗又非常原始,有深厚的曆史文化背景。這表現為,一是對獵狗稱“皮娃子”或以獵人的名字稱呼;二是分配獵物時,獵人與狗各占股份,平均分配。另外,狩獵中風哨的狗(放風看守)與扯哨的狗(參與撕咬)還要分給獵物的心肺,一般的狗也要分給肚腸;三是碰上分配獵物的時候,不論生人熟人都可以得到一份,或飽餐一頓(詳見劉勁挺《延安風土記》)。這種種情況,除了使我們感受到陝北人那種共同勞動,共同享受的原始社會分配心理的公正淳樸外,還令人聯想到古戎人的狗圖騰崇拜。據曆史記載,陝北也是古戎地之一。戎人亦稱犬戎。《山海經》雲:“弄明生白犬。白犬有二牝牡,是為犬戎。”現在那些戎人的後裔,雖不能象西南瑤族崇拜盤弧(狗圖騰,又稱盤王)那樣虔誠,但骨子裏那種原始敬犬心理,卻隱隱約約地流露出來。

陝北人崇武尚勇的驃悍氣質,在民間歌舞中表現得非常濃烈。舉世聞名的安塞腰鼓和洛川蹩鼓,剛勁粗獷,氣勢磅礴。有人說它為古代邊戎士卒報警助威的軍樂演變而來,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筆者更以為它與古代戎狄的原始巫術有關,其年代更久遠。那一隊隊武士裝扮的鼓手,震耳欲聾的鑼鼓聲,伴隨著舞者足下飛揚的塵土所卷起的陣陣黃浪,展現出古代將士馳騁疆場、奮勇殺敵的壯闊場麵,令觀者身臨其境,熱血沸騰。如果再把這些表象與傘頭(領舞者,由巫師演變而來)手中的拂塵(由牛尾演變而來)和酬神賽社這樣特定的表演時機與娛媚對象聯係起來思考,不是可以感受到一股強烈的宗教氣氛麼?

衣裘尚白的戎狄風習穿光板羊皮襖,包白羊肚手巾是舊時陝北人衣飾的顯著特征。另外,他們還特別喜歡穿白顏色服飾,與舊時關中群眾喜歡穿黑顏色衣服有明顯的差異。這種衣裘尚白的風習,當與戎狄民族有內在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