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縣誌》記述說,早飯或午飯後,全家人出動,給牲畜鬃尾紮上彩色布,稱“彩紅”,然後全部趕出圈,讓其自由遊竄撒歡。全村人集中在一塊較大、較平坦的地方“出行”。出行主要是祭四方神,每年選大流年中的吉利方位,祈求神靈保佑人畜平安。放羊人手拿一串油饃,見土坑扔一個,意即祈羊免遭坑禍,然後放鞭炮。出行結束後,開始“壓馬”。年輕人騎在大牲畜背上,盡情奔跑,直到人困馬乏為止。這種情景,與蒙古、羌族的敬牛羊神和賽馬等習俗幾乎同出一轍,耐人尋味。
跳火:古代許多民族,出於對火的崇拜,形成蒙古族的“年火節11、苗族的“祭火星節”、彝族的“火把節”等。陝北各地正月裏也有所謂跳火的習俗。有的地方在正月十六,有的地方在正月二十三,延安南部各縣則在正月底,謂之“燎幹,或“煉疳”,各地風俗大同小異。屆時天黑後,在院內或大門外生一堆火,將家什灶具在火上燎繞數回,大人小孩都要跳過火堆或在火焰上燎一下,據說可主一年百事興旺。最後將餘火送到村外,稱作“送疾”或“送蚰蜓”。這同蒙古族對火格外崇敬,認為火可以給予人類幸福和財富的民俗心理基本相一致。
戲秋千:蕩秋千的習俗全國各地許多民族都有,但從曆史上看,西北地區戎狄民族的秋千卻是最早的。《古今藝術圖》載:“秋千,北方山戒之戲……齊桓公伐山戎還,始傳中國。陝北各地戲秋千,多在清明節前後舉行,一般寒食節時就開始,幾乎村村都有一兩個大型的,有人還在自家門前搞小型的秋千。戲秋千主要是年輕女子和娃娃們的遊戲。老太太也要趁清早時去蕩一下,據說可主眼窩明亮。從有關記載來看,這種山戎之戲,在陝北高原流傳了兩千年之久,至今仍為人們所喜愛。
穴居陋處的民居特色
舊時陝北人多穴居陋處,有濃厚的原始遺風。鄉間窮苦人多住土窯洞。
修築窯洞多依山靠崖。還有人把天然的石穴安上門居住。房子多為半邊蓋的廈子,亦十分簡陋。這就使人想起“上古穴居而野處”的原始民居。還有一種庵棚,多搭於田間,幾根木一支,苫以茅草,看管莊稼園圃時居住。大有“狄王之自為室也,堂高三尺,壌陛三壘,茅茨弗剪,采椽弗刮。”(賈誼《新書退讓篇》)“北方曰戎,衣羽毛,穴居……”“戎狄薦居(即草居)”的戎狄民居遺風。這種穴居陋處的民居風習,固然有地理環境、經濟·條件諸方麵的原因,受狄人文化影響也是重要因素。
三、陝北地名姓氏中的多民族文化殘餘
長期活躍在陝北大地上眾多的遊牧民族,在華夏族高度文明的浸灌下,逐漸融入漢族大家庭。他們的族稱從曆史上消失了。但是,那些以他們的姓氏、語言命名的村落、地名卻一代又一代地延用至今,成為民俗學與地名學中一個饒有興趣的問題。
羌族村落名稱
杜甫居住過的羌村,以其《羌村三首》而為眾多之人所熟知。其地在今富縣城西岔口鄉。你可曾知道,這裏曾是羌族聚居的村落?富縣的屈男村(今訛為曲南)、鉗鉺(訛為鉺兒)、彌家川、黨亥、折家墊;雋蒙(舊訛稱進蒙,今舊縣鎮)、雷家角、黨家莊、黨川、罕井(今訛為候井);黃陵縣的阿黨、黨家溝等等,也曾經是羌族聚居過的村落。
據姚薇元《北朝胡姓考》、馬長壽《碑銘所見前秦至隋初關中部族》考證,雷氏為西羌嫘姐氏的後裔,鉗鉺為西羌虔人部落的後裔。黨也為羌姓。《後漢書·西羌傳》中有當熬、當闃諸種。當、黨同音,當是音譯之異。《廣韻》雲:“西羌複姓有雋蒙氏。”彌氏為彌姐氏之省稱;折氏亦為莫折氏或折掘氏之簡化。以上諸羌姓氏,在渭北和陝北的前秦至隋初佛教造像碑中曾多次出現,證明南北朝時羌族確實在這一帶活動,並留下了自己的遺跡。
鮮犖族地名
洛川縣朱牛鄉有乞弗、普乃(訛為堡乃)等古怪村名,長期不得其解。讀《北史》、《隋書》諸史人物傳,其中有不少姓乞弗、普乃的鮮卑人,可知這兩個村子是以鮮卑族乞弗、普乃氏命名的村落。
延安、延長、延川等地名來曆,也與鮮卑有關。《元和郡縣誌·關內道》延州條下說,三地皆以界內吐延水為名。據武沐《匈奴史研究·吐延屠延為匈奴語南北考》(民族出版社,2005,3)考證,發源於陝北白於山北麓的屠延水(今無定河)為匈奴語北水之意,發源於白於山南麓的吐延水(今延河)為匈奴語南水之意。後來,這些匈奴語也雜入鮮卑語之中。延水當為吐延水省稱,延州亦以水名。延州始名於西魏廢帝,初治延長縣境。後又在丘頭塬置廣安縣。隋仁壽三年(601),避煬帝楊廣之諱,改為延安,延州也改為延安郡。“貞觀六年(632)又移置於府北去斤川。”去斤川,即今延河水,當時謂之清水。“清水,俗名去斤水。北自金明縣(今安塞)界流入。《地理誌》謂之清水,其肥可燃。鮮卑謂清水為去斤水。”(《元和郡縣誌·延州》)
高麗族地名
富縣與黃陵縣接壤處有仙寺村,當為高麗似先氏村落。1978年,黃陵縣雙龍鄉西峪村出土的西魏大統十四年(550)似先難及造像碑上,題名者主要是似先和蓋姓。黃陵縣香坊石窟造像主題名中也有似先、蓋等姓氏。鄧銘世《古今姓氏書辨證》:“似先,高麗扶餘種也。”蓋姓也自高麗(詳見本書卷四《陝北文物中的多民族文化印痕》)可知似先氏、蓋氏是隨鮮卑族從東北遷來的高麗扶餘部落。以其姓氏命名的聚居地,代遠年湮,音訛為寺仙。澄城縣的寺仙村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