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民俗探微(3)(3 / 3)

匈奴地名

塞內南匈奴東漢末年入居隴東、河套、陝北等地,曆魏晉南北朝,遍布陝北各縣。匈奴鐵弗氏赫連勃勃建立大夏,都靖邊縣白城子,時稱“統萬城”。南北朝後期,其餘部融合其它遊牧民族,以稽胡的名稱出現,直至唐代。數百年間,他們在陝北大地頑強地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和烙印。前麵所引《太平寰宇記》中的庫硝川、庫利川、滑牙川皆為稽胡語地名。洛川縣朱牛鄉有獨不著村,槐柏鄉有度古村,疑為獨孤氏之音訛。獨孤氏源出匈奴,後逐漸鮮卑化。隋唐之際有獨孤皇後(隋煬帝之母)、文學家獨孤及等重要人物。今子長縣有赫家堡,宜川縣有丘林(訛為秋林),延安市有蘭家坪。《後漢書·匈奴傳》:“單於姓虛連,異姓有呼衍(即呼延)氏、須卜氏、丘林氏、蘭氏,四姓為中國名族,常與單於婚。”可見上述地名是以匈奴赫連氏、丘林氏、蘭氏命名的村落。郝姓亦為匈奴大姓:《晉書·惠帝記》:“元康四年五月,匈奴郝散反,攻上黨,殺長史。八月,郝散率眾降,馮翊都尉殺之。”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匈奴人郝溫·蓋吳又領導屠各匈奴、盧水諸胡在杏城(今黃境內)起義。陝北是匈奴聚居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如今的郝姓村莊當與匈奴有關。

姓氏中的多民族成分

俗話說,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姓氏上麵表現出來的民族特性,往往是難以改變的。如今,陝北人中的有些少數民族姓氏還比較容易識別,如呼延、赫連、宇文、慕容、尉遲等。還有些常見姓氏,如薛、侯、慕、費、折、艾、白、米、康、石、蘭等,盡管巳和漢族姓氏沒有什麼區別,但隻要考諸史籍,稍加分辨,仍能追溯其來龍去脈。

《魏書·官氏誌》記載,北魏孝文帝改革,其中有一項,就是令鮮卑人改稱漢姓。皇室貴族拓跋氏改姓元氏,其它叱幹氏改姓薛,費連氏改姓費,若幹氏姓改苟,口引氏姓改侯,去斤氏改姓艾,賀拔氏改姓何等。匈奴在遷入內地後,賀賴氏改姓賀,獨孤氏改姓劉,須卜氏改姓卜,丘林氏改姓丘或林。

陝北白、石、康、米諸姓,與西域諸族有關。《漢書·地理誌》載,上郡有龜茲縣。顏師古注雲:“龜茲國人來降附者,處之於此,故以名雲。”龜茲即今新疆庫車縣一帶。其國王姓白,國人皆以白為姓,號為白國。漢之上郡龜茲縣,在今榆林城北古城灘村(一說在今米脂縣境)。北周時的白鬱久同,唐高宗時的白鐵餘,前者為銀州或延州人。後者為綏州人。如今,清澗、米脂、綏德一帶白姓分布很廣,為陝北望族,其淵源可謂久遠。

從漢代起至南北朝,中亞阿姆河、錫爾河流域的月氏胡入居西北,並逐漸向陝北遷徙。《鄧太尉祠碑》載,前秦馮翊護軍鄭能進“統和寧戎、邾城、洛川、定陽五部屬各,上郡夫施黑羌、白羌、高涼西羌、盧水、白虜(即白部鮮卑)、支胡、粟特、苦水雜戶七千,夷類十二種。”其中的支胡即月氏人。粟特人的祖先原居中亞以撒馬爾罕為中心的阿姆河東北地區,古稱康居國。國人以康、石為姓。後趙石勒之祖即康居石姓。隋唐時,中亞的康、安、曹、石、米、史、何、戎地、火尋所謂“昭武九姓”之國歸附唐朝,先居河西走廊,後逐漸內遷。他們以國為姓,如康姓即康國人,米姓源於米國,安、曹、石、何、等亦然。掀起“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史思明就是西域胡人。隨著曆史的發展,後代延續,這些“昭武九姓”之國的姓氏,便融合到漢姓中去了,甚至昭武也成了百家姓中的一員。

另外,陝北人中的員姓(今改為炱)、也有來自蒙古族的。

洛川縣朱牛鄉炱姓戶麵很大。《洛川縣誌》載,炱德,仁和裏人,七世同居。其曾孫負不花夕,為元朝的武勇將軍。負不花為蒙語,意為公牛。《元史》中姓貪不花的蒙古人很多。炱姓當為員不花之省稱。

廉姓中也有維吾爾人成分。《元史·布魯海牙傳》說,布魯海牙被任命為廉訪使之日,恰逢其子又出生。他高興地說:“古代有以官職為氏的。今曰雙喜臨門,是不是天意如此,以廉氏作為我家傳宗姓氏呢?”於是其子取名廉希憲,子孫後代皆姓廉。這個布魯海牙正是維吾爾人。

以上所述陝北少數民族地名、姓氏的分布狀況,與他們內遷後的聚居地區基本吻合。大體說來,氐族集中在扶風郡和鹹陽郡的西北,即關中西部;羌族集中在馮翊郡,即今渭北高塬。洛川、黃陵、富縣以至大荔、二華,皆馮翊郡轄地,故羌村很多。匈奴分布在今內蒙古南部,接到呂梁山以西,至宜川以北,即漢時的西河郡。馮翊郡西部、北部則為屠各、盧水胡、西域胡、西羌、北羌所雜居。

古代的少數民族‘村落,村名與姓氏大體上是一致的,有如漢族的高家莊、李家村等。代遠年湮,滄桑變化,近世的少數民族村落,徒有其名,而無其姓,以至人們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不加考察,順便以一二同音字代之,以訛傳訛,掩蓋了它們的本來麵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