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附卷他山之玉(2)(2 / 3)

(二)龍舟競渡的社會功能

龍舟競渡活動也是一種大規模的社會互動。這個文化載體導引出來的有歌舞、遊方、探親訪友和各種競技文娛活動,因而還具有多重社會功能。

1·求偶

原始意義上的節日集會和文娛活動,都是一種社交活動。這裏所說的“社交”,指相交於神聖的宗教尋根、祈年、祓災、獻俘的社壇,它與生殖有密切的聯係(詳見何新《諸神的起源》第七章),並非後來意義上的社交。這樣的社交活動,在《詩經》等先秦典籍中不乏記載。封建社會中,漢族青年男女婚姻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惜對這種增進了解,增加愛情的社交機會沒有很好利用,節日集會的原始風習日見消失,故龍舟競渡的求偶功能沒引起多少人的注意。

清水江苗族的龍船節是個播種愛情的節日。苗族青年戀愛自由,各寨都有談情說愛的“遊方場”(或稱馬郎坡)。春季還有戀愛的節日“姊妹節”。龍船節無疑也是青年們尋求愛情的好機會。“是日男婦極其粉飾,女人富有者盛裝錦衣,項圈大耳環,與男子好看者搭話,唱歌酬和,己而同語。語至深處,由此定婚。”(清《鎮遠府誌》)據筆者所見,龍船節期間,附近地區的苗族姑娘和未落夫家的媳婦,傾其所有,盛裝銀飾,顯示自已的勤勞美麗,吸引小夥子們注意。劃龍舟的小夥子也是節曰服裝,高吭“龍舟飛歌”“妹妹生得白生生,個個想她作情人。”“是我的花我一定來采,是我的人我一定來愛,妹妹喲,請一定把我等待。”到了夜間,河灘上更是青年們的世界。姑娘們一簇簇,小夥子一堆堆,先是對歌,相中者即用歌先探問對方的住址、家境,表達愛慕之情,有情者成雙成對,至無人處深敘細談。這樣的活動往往通宵達旦,不少有情人結成佳偶。龍舟節中的求偶活動,再現了古代“男女聚會,謳歌相惑”(《初學記》卷一五引《五經通義》)的場麵。

u2·促進經濟與生產

競渡中的商業貿易活動,對促進物資交流,繁榮經濟的作用顯而易見。

它對生產的組織與促進作用,在苗族龍船節中也十分明顯。劃龍船,是秧已插完的標誌。節前一星期,插完秧人家的小孩便在船廊中敲鑼。未插完秧的人家一聽就急了,督促家人說:“鑼敲響了,快把秧插完,好過龍船節。”過去,龍舟的龍頭上還要掛早種的、已經抽了穂了稻穀和棉花花朵,顯示活兒做得早,做得好。小夥子在唱“龍舟飛歌”中也有意識提到舟上所掛的莊稼果實,讓姑娘們注意,以示自巳勤勞利索。節前,如果誰家的秧沒插完,不僅被嘰為懶漢,甚至影響到兒女的婚姻。這樣,劃幾天龍舟,不但沒有耽誤生產,反而促進了生產。

3·增強民族凝聚力

龍舟競渡活動又是一種集體性活動,多以一個血緣氏族集團或地緣村社集團為單位參加。《興化府誌》:“五月五日薦祖,牲用鵝……各社為龍船,自初一日起至初五日止,相與競渡。”這是以祭祀土穀神的社為單位的群體生活清水江苗族聚族而居,一個村寨為一個血緣氏族或聯姻的亞血緣集團,一隻龍舟代表一個氏族或一個婚姻集團。因此劃龍船是全氏族的事,每個男子都有參加的義務。劃船時,四十幾個人協力,顯示了一個氏族或一個村寨團結的力量。每條龍船的較量,實際上是氏族團結力量大小的較量。勤勞勇敢的苗族人民,經過不斷的跋山涉水,長途跋涉終於戰勝險惡的環境而建立的家園,正是靠了這種民族團結的力量,賽龍船不是個縮影罷了。’

4·增進人際間感情聯結

龍舟競渡以其神秘的宗教誘惑和豐富多采的文娛活動,吸引各種社會關係間的人們產生互動,從而增進了人際間感情聯結。

從廣大的競渡地點的情況看,競渡期間,親朋歡聚,共渡佳節。苗族龍船節中各種社會關係間感情的聯結更為顯著,頗具特色。

在運送龍木途中,伐木者沿途的親友在龍木經過自己寨子時,都要饋贈酒、鵝等禮物祝賀,還要另備一壺酒,一塊紅布,送給伐木者寨裏的寨老。

送禮的親戚鳴鑼放炮,賓主酬唱,氣氛熱鬧。龍船節期間,龍船沿江而行,經過每個村寨都要鳴銃炮,劃行一周。鼓主的親戚早已從各個寨子彙集碼·頭,放炮迎接,謂之接龍。龍船靠碼頭後,接龍的親戚手執牛角杯或小碗,給鼓主及船上的毎個人敬酒,然後獻上禮物。禮物以親情的疏近和家境貧富而異,有豬、羊、鴨、鵝、彩綢、錦旗等。龍頭上常掛滿鴨鵝,龍船後還有盛滿豬羊的運輸船。這種送禮,帶有濃厚的宗教意味,即獻祭。析望龍也能賜給自巳雨水、兒女。鼓主收到禮物,則在競渡結束這天要設宴款待全寨男子和自巳親朋。

這種獻祭和聚餐,帶有非常濃厚原始文化風釆。原始社會的祭祀和典禮,後來發展成節日。它都帶有公共的性質。在祭祀典禮的圈子裏,有共同的信仰崇拜對象,共同的通婚貿易關係,形成一個穩定的社會圈子。在獻祭和聚餐中,數目眾多的人聚在一起,慶祝收獲的豐碩,感謝神靈的恩典。而且親戚朋友湊成一團,將全部落或氏族合而為一,達到和諧一致,皆大歡喜的程度,從而也鞏固加深了社會圈子間的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