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競渡遍及南方各省區。各地活動又各有特色。它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對曆史學、民族學、民俗學、社會學等科學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
清水江苗族龍舟節的調查與研究
施洞口,位於黔東南州台江縣北境的清水江兩岸,是清水江沿岸著名的四大渡口之一,又是苗族舉行龍舟節的集中點。清水江碧綠如帶,把這片地區劃分為兩半,這邊是台江縣施洞,對麵是施秉縣江西街。它清流蜿蜒,奔騰於崇山峻嶺之間。
清水江源出於黔東南州與都勻縣西雲霽山麓之馬尾河,迄迤東流,下至凱裏、旁海、彙入重安江。又百餘裏經岩門河,平寨等重要村鎮,始至施洞口,再經台江縣屬蘋東區,經劍河、錦屏、注入湖南省境沅水,彙合於洞庭湖。清水江寬:低水位136米,高水位160米。流速:6月至7月為3·18米/秒,平均值為2·28米/秒。江深:冬季最深為0·5至0·6米,夏季為3至5米,6月份(劃龍舟期)為0·5至2米。
同時,清水江為湘黔水路交通要道,因而當年施洞口在政治、軍事、文化諸方麵不僅比台江、劍河等地繁華,而且是軍事要塞,曆為兵家必爭之地。現在施洞是區鎮所在地,鎮內多為漢族居民。而周圍均為苗族聚族而居的村寨。它西頭連著天堂、柏枝坪、方寨,東頭毗鄰著塘龍,塘壩等苗村,四麵環山,河流交錯,中為平壩良田。由於這裏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在苗族人民的經濟生活中,農業占主導地位,主要栽種稻穀,兼種其它雜糧。過去,農閑時,有絕大部分苗族人民用木船運當地的特產至沅江經商。清水江沿岸山裏盛產木材,尤以杉木久負盛名。施洞口對岸是施秉縣屬馬號鄉鄉公所駐地,距該駐地北麵十餘裏就是馳名中外的金鍾山。它主峰如削,筆立作鍾狀,全為深灰色岩石,巍蛾挺拔,氣勢雄偉,其南臨絕壁,上鑿石如梯,拾級而登,即達頂鋒古廟。其次為百花山,座落在該洞下遊的偏寨對岸,因廟中供奉一位名為苟蘢的苗族老人而得名。
這裏的苗族人民有著傳統的民族節日,並且曆史悠久,世代相傳,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一帶幾個苗族傳統節日中,龍舟節規模最大最隆重。但這一節日活動因地而異,同時受血緣地域的影響。一方麵,雖形製相同,但卻存在紅龍、青龍、花龍的差異;另一方麵,雜居在一起的幾個民族相互影響,宗教信仰趨於一致。由於苗族人民大都聚族而居,形成以氏族為單位製作龍舟,基本上是一個村寨有多少個氏族,就製多少條龍舟。也有的村寨雖然異姓同居,但在曆史上或有淵源關係,或祖上有結拜關係,故也可以加入其氏族的龍舟活動。據目前統計,溯清水江而上,西至南哨;順清水江而下,東至廖洞;溯小江河而上至長灘,下至巴拉河,共有龍舟四十餘隻。但在文革期間,絕大多部分村寨龍舟幾乎被燒毀殆盡。隨著這場狂風暴雨的襲擊,節日活動隨即停止。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各村寨群眾紛紛自籌資金,興製龍舟。在形製上,仍仿古時精心製作,不失其原來風貌。
每年農曆五月五日和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是施秉、台江兩縣交界地區清水江沿岸幾十個村寨苗族人民的龍舟節。其範圍上自台江縣的南哨,下至施秉縣的廖洞及小江河兩岸的苗族村寨,以施洞為中心,上下約六十華裏。節日期間,黃平、凱裏,施秉、鎮遠、劍河、三穗,台江等縣的各族人民,攏集施洞,歡渡苗族人民傳統的龍舟節。
施洞地區苗族人民的宗教信仰,一般還停留在帶有原始社會性質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階段上,信奉山神、水神、樹神、土地神、祖先神等,尤以央公央婆和祖先神最受崇拜。施洞街及鄰近村寨受漢文化影響較深,幾乎各家中堂前都供有“天地君親師”牌位。偏遠山寨祖先崇拜的標誌卻很古樸,隻視火塘所在屋壁中柱為祖先神位,神位上無象無字無供奉物。一些村寨鄰近之山崖上設藏鼓洞,供奉央公央婆,舊時十三年祭祖一次,動輒宰牛數十頭,頗為隆重。解放以後,鮮為舉行。唯年節時宰鴨置酒飯於火塘邊小祭,略表不忘祖宗之意而巳。
施洞地區之居民,多為幹欄式吊腳木樓或平地樓,以瓦或杉皮蓋樓頂。施洞街及鄰近村寨近年新建不少磚木結構之兩層小樓,但仍不失其民族特色。
調查苗族龍舟節
建國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這裏巳成為鎮(遠)台(江)公路的交通要道,對外開放的旅遊區。南來北往的遊客和國際友人紛至遝來,人們對苗鄉山區,清水江畔的了解一天天加深。二十世紀末的清水江施洞地區,以它那秀麗誘人的自然景觀,富饒豐碩的資源,古老而又多采的民族傳統文化和曰新月異的建設步伐,引起了人們的驚羨矚目。
二、龍舟的形製及其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