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附卷他山之玉(3)(2 / 3)

雕龍頭,則由木匠師傅設計製作,基本也是義務勞動。據劉萬雲說,方寨要酬謝木匠糯米飯,一隻公鴨,一壺酒和一點工錢。楊家寨的楊秀富為本寨雕龍頭也無報酬,而他雕的龍頭賣給外寨,則賣三、四百元。

龍舟做好後,要慶祝一下。如楊家寨,全寨每戶視其家境情況,各湊幾元至十幾元不等,購買食物和酒,選擇在比較寬敞的場上喝酒聚餐,謂之飲“團結酒”,男女老幼都可參加,婦女也不受排斥。歡宴後,擊鼓跳舞唱歌,興盡始散。

三、龍舟節

龍舟節包括小端午(五月初五)和大端午(五月二十四日一二十七曰)。小端午僅在平兆劃一天,過去,各寨也去參加。近幾年,如雨水來晚了,人們無心思,加之插秧大忙,往往劃不起來。大端午分別在四個地點各劃一天,約30餘隻龍舟參加,群舟競發,觀者如雲,堪稱盛會。

(一)龍舟節起源的傳說與曆史

各寨關於龍舟節起源的傳說大同小異,茲擇其共同說法,簡介如下:

小江河(清水江支流)邊有一個老漁民叫保,他和獨生子九保在河裏打魚為生。有一天,父子倆又下河打魚,九保被江中孽龍攫進龍洞。父親潛入江底,見蘖龍正在洞中枕著巳死的九保酣然大睡。他悲憤至極,決心為兒子報仇,便拿來火鐮火草,放火燒死了蘖龍。龍屍順水飄到下遊平兆寨的河灘上,於是沿江的苗族人民都來分吃龍肉。勝秉和平兆發現最早,搶到了龍頭,平寨得了龍頸,塘龍得了龍身,榕山得了龍腰,施洞去晚了,隻分得了龍尾。楊家寨去的最晚,隻剩下龍腸子了,所以他們的龍頭是青色的,算是青龍。分完龍肉後,突然天昏地暗,九天九夜不見亮光。有一天,勝秉的一個婦女帶著孩子摸黑去河邊洗衣服,孩子用棒鎚拍水戲嘻,嘴裏還喊著“咚略哆、咚咚哆”。說也奇怪,天色漸漸亮了起來。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沿江苗族人民分食龍肉後,九天九夜天昏地暗,那條龍便給人們托夢說,我害了老人的獨子,我巳賠了命。但願你們老少念及我過去還給大家興雲布雨的好處,用杉木仿照我的樣子做成船,每年在我害了老人獨子的日子一五月初五,在清水江和巴拉河中劃一劃,就象我活著一樣在江中戲遊,我就能保佑你們五穀豐登,人畜興旺。於是人們用三根包穀杆紮在一起,做成母子船在水中試劃,果真靈驗。後來,沿江人們便用杉木做成龍舟。每年五月初五在分得龍頭的勝秉和平寨劃第一天,初六在分得龍須的平兆劃第二天,初七在塘龍劃,初八在小江河榕山一帶劃,最後一天在施洞劃,因為此時正是插秧大忙,各寨又商量:五月初五在平兆劃第一天後,便停下來,等秧插完,五月二十四在平兆劃第二天,二十五日在塘龍劃第三天,二十六日在榕山劃第四天,二十七日在施洞街劃第五天。龍舟節就這樣流傳下來。

關於施洞地區劃龍舟的曆史,據長灘藩誌德(苗族,54歲)說,至少有十代以上了。見於文獻記載最早的,有清乾隆《鎮遠府誌》卷九風俗:“重安江由勝秉入清江。苗人於五月二十五日亦作龍舟戲。形製詭異,以大樹挖槽為舟,兩樹並合而成。舟極長、約四、五丈,可載三四十人。皆站立劃槳,險極。是日,極其粉飾。女人富者盛裝錦衣、項圈、大耳環,與男子好看者答話,唱歌酬和,巳而同語,語至深處,即由此定婚,甚至有當時奔去者雲。”

清(同治)徐家幹《苗疆見聞錄》:“(苗人)好鬥龍舟。歲以五月二十日為端午。競渡於清江寬深之處。其龍舟以大整木刳成,長五、六丈。前安龍頭,後置鳳尾,中能容納二三十人,短橈激水,行走如飛。”

施洞地區苗族人民龍舟活動的起源曆史及與漢族龍舟之關係異同,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二)施洞地區獨木龍舟文化圈及彼此之間關係

施洞地區獨木龍舟文化圈,溯清水江而上,西至施秉縣的南哨寨巴汪寨。順清水江而下,東至施秉縣的廖洞、冰洞;溯小江河而上,西南至施洞區的長灘,以施洞口為中心。分布在六十裏範圍的30個苗寨中(見分布圖),有其獨特的文化特征。

1·一隻龍舟代表一個氏族

第一種情況:全寨以一姓為主者。如芳寨95%係劉姓。其他潘姓、張姓、鄭姓、楊姓,係外來戶。故解放前劉姓的一隻龍舟不要他們劃。解放後才容許他們劃,楊家寨除兩戶廖姓外,其餘為楊姓。楊姓劃龍船也是近些年才不排斥廖姓。

第二種情況:全寨一個姓氏聚族而居者,如塘龍寨全係吳姓。劃一隻龍舟·

第三種情況:與全寨的大姓有結盟關係者,可以參加劃龍舟。如平兆上寨以石姓為主,有一隻龍舟。隻有張姓兩戶,田姓三戶,萬姓一戶,因祖上與石姓結拜兄弟,故可以參加劃龍舟。下寨雜姓居住,原有龍舟一隻,1970年發洪水時與上寨石姓的龍舟一起被水衝走了。後來上寨石姓重新做一隻龍舟,下寨居民要為他們湊錢,他們也不要,隻要與石姓有結拜關係的張姓、田姓、萬姓幾戶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