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接龍送禮
龍舟沿江而行,經過每個寨子,都要放銃炮,劃行一周。鼓主的親戚早已從各個寨子趕到,在就近碼頭等候,放鞭炮迎接,謂之接龍。龍舟靠碼頭後,接龍的親戚手執牛角杯或小碗,給鼓主及船上的每個人敬酒,然後獻上衣物。
按這裏苗族的規矩,鼓主的對頭親(即姻親)和至交好友(包括姑媽、舅舅、女婿)要送大禮,有豬或羊,甚至有人送頭小牛。還有送紅綾者,一般的為五尺。鼓主其它親戚朋友(包括妻舅、對頭親的家族、鼓主兄弟、堂兄弟的親戚和其它遠親),也要送幾尺紅綾、鴨、鵝等。船上的管帳把禮物一一登記上禮薄。禮物輕重與親戚關係的遠近相對等,成為約定俗成的規矩。亦可視家境好壞對這種規矩有所變通。如姑爹的家族家境好的,可送羊。困難些的,要送雞、鴨,但不送是不可以的。那個寨龍舟上掛的禮多,證明其親戚多。沒有親戚當鼓主,就沒送禮的機會了。這種情況下,往往這個寨嫁出的姑娘要送禮給全寨的人。鼓主每接受一家的禮物,船上有人用《龍舟歌》唱道:“你拿酒來敬龍,龍給大家雨水。你送給我們一頭豬,龍送給你們子孫,對於送大禮者,鼓主在以後要回贈。鼓主在這一年的龍舟活動中收入是大於支出的,收禮的單子都要保存,每年都要看一次,以便還禮,所還的禮要比收的禮重。收到的豬羊等牽到後邊的後勤船上,鴨、鵝、紅綾等都綁在船頭,以炫耀鼓主德高望重,親朋眾多。據場壩吳通禮說:1943年,他家作了一次鼓主,得了17頭豬,12隻羊,300多隻鴨鵝。芳寨劉永利說:1985年,他父親作了一次鼓主,得了14頭豬,24隻羊,366隻鵝,雞鴨比鵝還多些。鼓主這次收了禮,以後遇到送禮者家中婚嫁喜事、上梁立屋時,是要略高於收到的數額回敬人家的。作鼓主盡管很榮耀,但作一次鼓主還一輩子帳,有的人臨終前還未還清。所以一個人一生隻能做一次鼓主,極少有人作兩次。
5、比賽
組織者:據老年人回憶,最初由各寨老聯合組織比賽事項。民國年間,245由地方政府和鄉紳共同組織。吳通禮回憶說:在他當施洞鎮鎮長時,由鎮公所和江對岸的江西街(屬施秉縣)上的稅務所與鄉紳共同籌款組織比賽活動。解放後,即由縣政府撥款,由施洞區政府組織比賽及獎勵事宜。
龍船編組:一般兩三隻船為一組。據施洞鎮文化站站長劉詩龍說:1979年後,他們把參賽船按其競技水平分為甲級船和乙級船,同級船之間抓閹編組,釆取單淘汰的辦法,每組隻取第一名,然後第一名之間再劃,決出名次。
競賽規則及裁判監督:航程一般為100米至200米,比賽時,各寨代表和區政府組成裁判小組。每隻船相距兩三米,旁邊有一汽船擔任監督和救護,由區派出所隨汽船監督,各船不得岔入別船航道。如有犯規,得了第一名也不算。比賽開始以銃炮為號,群舟競發,爭先恐後。
獎勵及獎品:最初隻爭名次,劃勝了全寨榮耀,也預示今年運氣好,收成好。民國年間始發獎品。據吳通禮回憶:他當鎮長時曾和稅務所聯合籌款,打製小銀牌,上有“龍舟競渡紀念”字樣,頒給參賽各龍舟。解放後。區政府和縣民委給取得名次的龍船頒錦旗和獎金五、六十元。
(五)比賽結束後的活動
1·聚餐慶祝
五月二十七日下午龍船回寨後,鼓主要從所得的禮物·中挑出一頭最大的豬宰了,請全寨所有男子聚餐。近幾年,有的寨選不出鼓主,大夥也要湊錢聚餐,謂之“打平夥”這樣的聚餐,婦女不得參加。對此,她們一點兒也不多心,認為男子劃龍船辛苦了,應歸他們享受。聚餐的男子席間唱感謝鼓主的歌:“鼓主家好心腸,燈光照得亮堂堂,請大家來宴飲,老少都吉祥”等。
2·選鼓主聚餐後,即推選下一年的鼓主。鼓主的條件是:一要家境在中等水平以上,否則承擔不了那麼大的經濟支出;二要親戚多,這樣接龍送禮的人才多,顯得榮耀;三要在寨內有威望,辦事公道;四要兒女雙全,且男孩多於女孩或男女相等。新鼓主選出後,老鼓主和寨內老人即把鑼鼓送到他家,並放鞭炮以示慶祝。新鼓主略備酒菜,招待大家。同時,也要唱歌:“今年他家劃,明年你家劃,送鼓到你家,明年我們再來。”等。新當選的鼓主,要給親戚每家送一包糖。但過去是不送的,因為鼓主一選出,很快各寨都知道了,再送包糖去,就有催送禮之嫌,被通知到的親戚不送禮,麵子也過不去。從新鼓主選出後,就標誌著下年龍舟節的籌備開始了。近幾年,有的寨子沒有人當鼓主,劃龍舟則一般由寨老或村長出麵組織,費用大夥兒平攤。
3·接龍舟上岸及龍舟,龍頭的存放
賽後一二天,全寨男子即把龍舟抬到岸邊的船廊裏。船廊按船之長度所建,一般長約25米左右,七間八拄,硬山頂(見圖示)。龍頭一般存放在住房寬敞清潔的人家。也有的寨(如塘龍)傳統上放在寨老家。劃龍舟的銅鑼,各寨都看得很珍貴,由鼓主妥為保管,有的甚至埋在地下,隻有劃龍舟時才拿出來。鼓則放在公共場所,因為過其它節日時人們跳舞還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