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龍舟節中的飲食習俗及禁忌
龍舟節是大規模的社會互動和親戚朋友的聚會,哪裏劃龍舟,哪裏就是親朋的聚彙地。特別是大端午節,每家的親戚客人多則百人,少則四、五十人。這些與苗族傳統的飲食習慣相結合,形成龍舟節飲食習俗的鮮明特色:
1·飲食習俗
男主人陪客:節日中,婦女灶上鍋下,忙裏忙外,所以陪客人吃飯者是男主人,婦女有時隻陪女客。若是經濟困難的人家,男主人陪重要親戚吃完後,就回避了,由婦女陪客人。這樣,客人吃得差些,也無可非議,因為主人不在嘛。如果男主人陪客人吃得不好,就要招來不好的名聲。
包粽粑:小端午即包棕粑,串親戚,但不及大端午節隆重。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婦女回娘家都要挑棕粑,必須是雙數,一斤多一個,有的多達160個。在此期間,新婚媳婦回娘家者,更必須送棕粑。棕粑要請專門的人包,一斤米一個,包作長方形,外形要美觀大方。家貧者可包得小些,但必須是120個,12個紮一捆。因為在苗族觀念中,“十二”表示圓滿,以一年有十二個月之故。除此外,還包三角形粽子曰“羊角棕,給小孩吃。
重酒不重菜:苗族向來重酒不重菜。若碰見赴宴歸來的客人,不問“你得肉吃沒有?”而是問:“你得酒吃沒有?”被問者則回答:“得了,吃醉了。”這樣才顯示主人家熱情好客。龍舟節中更是如此。雖然家家殺雞鴨宰鶴,甚至殺豬,但雞鴨魚肉通常都是一鍋煮,煮熟切成不同的形狀,裝入碗中即可,極少有人家七碟子八碗的小鍋單炒,事實上也來不及。其它蔬菜也很少吃,以肉為主。但家做米酒卻是必不可少,熱情的主人頻頻勸酒,把客人灌醉才盡興。若遇到貴客登門,更顯熱情十分,進門時先喝兩牛角酒杯,吃罷出門時,也要喝兩牛角酒杯。席間唱歌勸酒,每曲一杯,美酒歡歌,令人陶醉。
吃流水飯:過節時,因為客人特別多,吃飯則用長條矮桌(若不夠用,就續木板),客人圍座兩邊。大鍋菜大桶米飯早就做好。誰來誰吃,甚至不大熟悉的人來吃飯,主人也會熱情接待,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質樸大方的美德。
2·飲食習俗中的禁忌:
一是龍船出發前祭祀用的雞,洗煮時都要選懂得規矩、清潔衛生的婦女搞。雞要單獨煮,煮時不能翻過,否則要翻船。
二是為龍船上做食物要選清潔衛生的老年婦女擔任。煮飯時不能弄翻任何東西,不能說不吉利的話,淘米水及洗桶水劃完龍舟才能倒掉,墊樽腳的不能亂動。煮飯時,不能蓋樽蓋等等,否則也要翻船。
三是水手在龍舟上吃飯要用手抓,不能談論飯熟不熟之類的話題。婦女雖然不準靠近龍舟,但舟上的人可以抓給他們吃。
四是不能坐在門襤上吃飯。喝酒時,先要用筷子沾點酒彈在地上,以示不忘祖宗。
(七)龍船節中的服飾
龍船節是這裏苗族人民最盛大的節日之一。屆時衣著打扮,必傾其所有,銀飾盛裝,令觀者讚歎不巳。不同身份的人服飾亦不盡相同。
鼓主:頭戴黃色馬尾鬥笠,襯以黑緞瓜皮小帽,帽頂係五色絲線纓。身穿蘭或青色團花緞右偏襟長袍,外套蘭色或青色緞馬甲,類若清代人之打扮。脖項掛前寬後窄的硬項圈一兩隻,項圈上嵌有二龍戲珠紋樣的微凸圖案。
鑼手(童):一般為鼓主家族中之男童,盡著女裝。頭戴銀鳳冠,冠上嵌以二龍戲珠與丹鳳朝陽紋樣,額前遍飾小銀玲,腦後垂鑲有銀泡的兩根飄帶,頸戴銀項圈兩三隻,身穿黑絨上衣,繡有花鳥圖案。前後腰間係有遍飾銀泡的圍腰,腕戴三四隻銀手釧。隨鼓聲擊鑼,動則銀片搖顫,叮當有聲。
水手:一律頭戴竹絲馬尾鬥笠,銅絲繞邊,上插銀飾(近年也有戴一般鬥笠者),身穿黑褐色明光發亮的家織布對襟中式上衣,腰圍飾有銀泡的五彩繡花腰帶,著蘭陰丹布長褲,手執五寸葉漿,顯得精神煥發,伶倒精幹。
據說,最初龍舟之上須有戴紙鬥笠、披蓑衣者,意為祈雨。近年已無披蓑衣者。
姑娘:龍舟節中,衣飾打扮最令人到目者,莫過與年輕姑娘。在天氣涼爽的早上和傍晚,他們一個個銀飾盛裝,或聚簇嬉戲,或遊方對歌。其服飾較之鑼手之女妝者,有過之而無不及。富有者銀雉高翹顫顫悠悠。唯頭綰高髻,橫別銀簪,耳墜銀環,長者垂肩,重者每隻達半斤,一動三搖,晃晃悠悠,方顯出苗家女兒本色。天熱時,脫去銀飾盛裝,頭包家織彩色格布頭帕,身穿各式便裝,但仍不失其鮮明的民族特色。
姑娘們銀飾盛裝,一方麵是向小夥子們顯示自己的心靈手巧,聰明能幹,另一方麵向人們炫耀自己的勤勞與財富。全身銀飾重達一二十斤,甚至二三十斤者,非千把元莫屬,貧窮家無力置辦,懶惰之人,望塵莫及。
小夥子:龍舟節期間,即使平時著漢裝的年輕小夥,也要穿上藏青色或黑褐色家織布對襟中式上衣。參加劃龍舟的小夥子,因江水把衣服弄濕了,嫌不好看,也要另換一身幹淨漂亮的民族服裝。他們一個個打扮得風度翩翩,以博得姑娘們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