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婦女:她們一般身著黑色家織布繡花衣,紋飾多為菱形、幾何圖案,圍藏青色織錦圍腰,黑布褲,方格頭帕,高髻橫別銀、木梳,打扮得樸素大方。
(八)龍舟節中的文化娛樂與社交活動
龍舟節是個綜合性的節日,在競渡的同時,岸上還行各種文化娛樂與社交活動,展現出一幅瑰麗多彩的民俗風情長卷。
鬥牛:鬥牛原為苗族人民祭祖活動的一部分,但龍舟節中之鬥牛幾乎純屬娛樂性質。祭祀色彩好似一絲飄忽而過的白雲,幾乎不為人們所注意。屆時養有膘壯之牯牛者,集齊於鬥牛場,彼此審度選擇體魄及角尖可相匹敵之牛一隻,使之互相角鬥,輪番淘汰。大獲全勝之牛披紅掛彩,觀者呼聲雷動,牛主人更洋洋得意,大有鞭敲金鼓響,人獲凱歌還之勢。
賽馬:賽馬亦為龍舟節中之傳統項目,須在河灘平直寬闊之地舉行,騎者躍馬揚鞭,爭相前驅,以勝者為榮。
鬥雀:鬥雀多為中老年所為。雀多為畫眉,數十鳥籠集於一處。先比鳥之婉轉悅耳。後放鳥出籠,縱之相鬥。舊時一隻善鬥之雀常可換一頭水牯牛。
另外,近年還舉行籃球賽、文藝晚會等。觀眾各擇所愛自由參加助興。
歌舞:苗族人民能歌善舞,龍舟節更是姑娘小夥大顯身手之機。一般在平坦的草坪或沙灘中。中間有一圓形小鼓,一人端鼓,一人按節擊之,鼓點不甚複雜。跳舞者圍成一圈,姑娘們在內圈。小夥子在外圈,隨鼓點翩翩起舞,名之日“踩鼓”》有四方舞、六方舞、水鼓舞等多種舞法。舞步節奏明快,變化有致。姑娘們因頭上頸部戴有銀飾,故上身擺動很少,主要是手和腿部擺動,舞姿優美。
下午四、五點,姑娘、小夥子們即開始遊方對歌,龍舟上隻留一位老者照看行裝。遊方場上,姑娘們一簇簇,小夥子一堆堆,擺開陣勢。幾個姑娘先唱飛歌:“今天是龍船節,我們才能相會。遠方的客人,趁此大好時光,我們痛快的玩吧。不然,明天我們就各忙各的活路去了,何時再能相會?”隨即有人應和,歌聲此起彼伏,高吭悅耳。
苗族青年對歌,多在可以開親的集團進行,本寨青年在一塊玩的很少。初為一群姑娘對一群小夥,有時父母也在旁邊指點兒女們如何唱贏對方。唱得贏的,受大家尊敬喝彩。對不贏的,立刻會有許多人幫著唱。年輕人唱的多是情歌,內容有相互讚美的、求愛的、也有諷刺的。對歌中,各自挑選自己的意中人,然後用歌聲探問對方的年齡、住址、家境、愛好等。越對越明朗,越對情越深。最後成雙結對,在幽靜密林深處,輕歌細語。此時姑娘大都把用手帕包來的糯米飯、魚肉等食物送給意中人吃。在遊方中兩人情投意和,便可約定遊方時間,繼續再談。小夥子若是遠道而來,往往連玩數曰,食物也由姑娘用手帕包來給小夥子吃。
遊方,是苗族青年們社交的主要形式,一般各寨都有遊方場。平時隻要天氣好,每天都可進行,但社交隻限於遊方場內,一般到夜裏一時即止。出了這個範圍和時間,就要遭到非議,甚至家人打罵。隻有節日期間,才可盡情去玩,所以參加的人特別多,興致也特別高,往往通宵達旦,徹夜不眠。
苗族青年戀愛自由,但婚姻往往不自由。舊時有古老的姑舅婚陋俗。即姑姑家的姑娘須優先嫁給舅舅家的兒子,俗稱“還娘頭”,因之意中人亦難成佳偶,釀成婚姻悲劇,時有逃婚之現象發生。若和外人結婚,男方須給女舅一些錢財,名為“舅爹錢”、“外甥錢,即使男女雙方情投意合,也須父母同意,否則也難成婚。即所謂“隻許女兒遊方,不許男女成雙”。解放後,這些陣規陋習逐步改變,遊方已成為青年男女結識朋友,自由戀愛,結成良緣的重要媒介。
四、對獨木龍舟文化的幾點認識
以台江縣施洞口為中心,沿著清水江流域約六十華裏範圍內的獨木龍舟文化,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獨特的文化麵貌,我們冠之為獨木龍舟文化,僅是想突出強調他不同於其他各地龍舟的獨特之處。但是,這還遠遠不是它的全貌,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為我們深入研究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一)包羅萬象的綜合性文化
獨木龍舟文化,是一個包含自然、社會、意識形態、民族心理素質、經濟、工藝美術等各方麵的綜合性文化。
一種文化的產生,往往要受自然環境的製約。埤中海沿岸產生了航海貿易文化,古埃及、古巴比倫、古代中國的大河流域,產生的則是農業文化,獨木龍舟文化的產生也是這樣。美麗寬闊的清水江及小江河和相對封閉的山區自然環境,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及其帶來的價值觀念,都從某個角度規定了這個地區龍舟文化的麵貌,研究它,離不開對自然環境的綜合考察。
這個地區的獨木龍舟活動。大都是以氏族或通婚集團為基本單位進行的;鼓主和寨老是本氏族龍舟活動的組織者;寨老聯席會也是龍舟競渡活動的組織者。這個文化圈內各寨間存在宗族、聯姻、結盟等社會聯係,這些情況巳如前述。綜合考察這些材料,對研究這個地區苗族的社會組織、氏族製度、婚姻製度等不無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