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木龍舟活動也是一種大規模的祭祀活動。其伐樹、製作、賽前等各個環節,都有一定的祭祀儀式和嚴格的禁忌。這些都向我們透露出苗族人民宗教信仰方麵信息,為人們研究原始宗教提供了活生生的材料。
在龍舟節裏,人們銀飾盛裝,傾其所有,特別是姑娘們銀衣銀冠。這種行為,除了互相比美外,還有互相比賽的目的。榮耀顯然屬於衣著華麗貴重的姑娘,父母也臉上有光。從這些我們可以透視到苗族人民的價值觀念,即崇尚財富,更崇尚聰明、能幹、勤勞的致富能力。
龍舟節是一次大規模的公共集會,向人們展現了綜合性的民俗畫卷。除了水中的競渡,岸上的活動更為豐富多彩。走親訪友,請客送禮、賽馬、鬥牛、鬥雀等競技活動,踩鼓、對歌、遊方、求偶等社交活動,商業貿易活動等等,無不展示了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麵。那些精工製作的各色民族服飾,更是一次民間工藝美術的盛大展覽。所以,研究獨木龍舟文化,既要著眼於水上的競渡,更要注意岸上的各種活動。隻有這樣,才能全麵地科學地揭示這裏獨木龍舟文化的麵貌,更準確地把握它的文化特征。在這方麵,我們僅起了個頭,還有大量而細致的工作要搞。
(二)龍舟競渡的功能的多重性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這裏的劃龍舟活動具有析雨、求子、求偶,增強民族聚合力等多種功能。正如芳寨劉永利所說:“劃龍船莊稼才能長得好,雨水才好,天才不黑,姑娘才出嫁,沿岸百姓都高興,主要是為了祈求雨水好”。
1·祈雨:這裏的苗族人民以種植水稻農業為主,完全靠天吃飯,雨水的多少與收成的豐歉關係密切,與農事有關的祈雨則是劃龍舟的主要目的。小端午劃龍舟正是插秧開始,大端午劃龍舟在插秧結束以後,兩次都是秧田需要雨水的時候。基於祈雨的目的,龍頭的水牛角上大書“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過去劃龍舟水手們都要頭戴紙鬥笠,身披蓑衣,並不準挽褲腳,否則老天爺會以為下過雨而不再下雨了。此外,龍舟飛歌中也唱道:“我們拿酒來敬龍,龍給大家雨水,
2·求子:龍船節活動的各個環節都反映出這一目的。砍伐龍木時祭神的禱詞中有:“吉杉啊,請讓我們寨將你砍去作龍舟願你保佑寨裏老少吉安,子孫昌盛。先開三斧者要兒女雙全,且男孩多於女孩之人。選鼓主時,一定要選出兒女雙全,且男孩多於女孩之人。劃龍船時,答謝沿途親友接龍送禮的歌中也唱道:“你們送我們一隻豬,龍送你們子孫。
3·求偶:曆時四、五天,熱鬧非凡的龍舟盛會,無疑給青年男女談情說愛提供了好機會。不用說圍繞賽龍舟而進行的歌舞、遊方活動,就連劃龍舟也體現了這一目的。打扮得漂亮精幹的小夥子,爭先恐後劃船,一路歌聲不絕,顯然是為了求得姑娘們的青睞。龍舟飛歌中大部分是情歌,這種情歌隻有在開親的寨子才允許唱,如潘誌德為我們演唱的一首歌詞是這樣的:(男)年輕的姑娘,你站在岸邊,洗著白白的菜喲,手是那樣柔軟,洗得那樣的幹淨。我真想你喲,我劃著龍船。我遙望著你,我劃龍船很累心裏很甜。雖然辛苦,但還想著你,明天我們再相見”。(女)“哥哥你劃龍船很累,我心裏也想著你。我有許多的話不好講,明天我們見麵再談。”
4·增強宗族的聚合力:整個龍舟活動,從伐樹製作到水中競渡,是全宗族的事。每個男子(犯禁忌者除外)都必須參加。劃龍船時,四十餘人團結一心,奮力向前,也顯示出氏族團結的力量。每條龍船彼此較量的正是氏族團結力量的大小。聚族而居的苗族人民,經過不斷的跋山涉水,長途遷徙,最後戰勝險惡的自然環境而建立家園,正是靠了氏族的團結,劃龍舟則是一個縮影罷了。
5·紀念苗族的英雄人物和祖先:龍船節起源的傳說各寨雖有差異,但共同都是紀念殺死孽龍的保和被孽龍害死的九保,母子船和漿的形製被附會於傳說之中。據說,過去劃龍舟曾有為求吉安而墜水者,並且以獨子墜水而死為大吉,說明這種紀念活動是很神聖的。這裏關於龍舟起源的傳說與漢族劃龍舟祭屈原的傳說雖然各異,但也有共同點,即被紀念者都是溺水而死,可以對兩者進行比較研究。
(三)獨木龍舟文化中反映的苗漢文化的衝突與融合
通過對獨木龍舟文化的綜合考察,我們還發現苗漢文化衝突與融合的蛛絲馬跡。五月初五,我們在平兆聽到一個關於石家包粽子的傳說:過去石家端午節隻劃龍舟不包粽子,據說端午節包粽子,吃了要嘔吐,蛇也要進屋(苗族觀念中,蛇進屋就是得罪了祖先)。後來,老祖宗見族內有親戚送粽子的就能吃上,沒親戚送粽子的沒沒得吃,臨終前囑咐說,你們以後也包粽子吃吧,不要害怕。從此石家也開始包粽子了。平兆石家宗族在這裏定居較早,住在上寨。下寨居民苗漢雜居,則隨著商業貿易活動的發展才在河灘建寨定居,這裏也成為周圍村寨的場壩。透過這個傳說,我們可以看出,石家最初不包粽子的托辭,反映了苗族對漢文化的抵觸。後來又包粽子的托辭,則可看作苗族對漢文化從抵觸到逐步接受並趨於融合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