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漢文化的衝突與融合現象,也反映在龍舟活動的全過程中。如祭祀時用的芭茅、五倍子樹枝和傘,與所祭之保護神是苗家的。但所用的香、紙等物,卻是受漢文化影響的。又如,鼓主所穿衣飾,除鬥笠、銀項圈外,全為清代漢人打扮,鑼手衣飾則全為苗族裝束。還有,據說最初龍頭上不安那對大水牛角,後來才加上,並用漢字寫上“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顯然是受漢文化影響所致。
漢族大量進入苗鄉,以明洪武年間的“調北伐南”和清後期湘軍、楚軍鎮壓苗民起義兩次最為集中。他們客觀上帶來了先進的漢文化並對這裏產生了深刻影響。至今這裏的民居中,仍隨處可見江南特色的風火牆,不少苗家也說他們是從江西遷來的。另外,清水江過去為湘黔間水上交通要道,沿江而下可達沅江至洞庭湖,苗族人民借此水道以水運為業者較多。這些進出於漢族地區的苗民無疑也帶進了不少漢文化。
關於龍舟的起源。苗漢兩家誰早誰晚?誰受誰的影響?不能斷然下結論。隻能說,這裏的龍舟仍保留著漁獵時代原始先民獨木舟的原始形製,從這個意義上說,這裏苗家獨木龍舟確實源遠流長,其所反映的觀念形態也比祭屈原的說法更為原始。
(四)龍舟的獨特麵貌
在全國各地眾多的龍舟中,這個地區的龍舟以獨木的形製顯現出其獨特的風采。
獨木龍舟以一裸整樹挖鑿而成。七丈多長的龍身和它高高昂起的龍頭,宛如一條長龍。最有意思的是它還有兩條子船捆綁在左右,可稱是子母龍舟。聽說這是為了平衡的緣故,也有說是為了增加劃賽人員,讓所有民族成員全都參加劃賽活動。此外還意味著什麼?應進一步探討。
劃龍舟的水手們都是站在狹窄的船槽中劃。水手服的款式全為求雨設計。但鼓手、鑼手不僅裝束與水手不同,也全無求雨之意。而且,敲擊節奏與水手們劃賽時節奏毫不相幹,這告訴我們,鼓手、鑼手所表示的文化內涵與水手們是不相同的,也有待進一步研究。
在劃賽中,水手一律站於子船之上。母船上全是堆放沿途所收的禮物(雞、鵝、豬、羊)。在競渡中雖然勝者很榮耀,但是最能顯示榮耀的還不在於此。而是在於船中滿載著收來的禮物凱旋而歸。這種炫耀榮譽的方式,在別的地區的龍舟活動中是沒有見到的。
這個地區龍舟活動界限非常鮮明,嚴格定在60華裏的範圍內。在上下限(上遊和下遊)之外,哪怕是隻相距二裏的村寨,也不再劃這種形製的龍舟。而且在這60華裏的範圍內,各寨的服飾、語言、生活習俗都相同。這是一個非常明確的文化圈,它的由來與形成還要進一步了解和研究。
上述種種情況給我們透漏出這個地區龍舟文化的原始信息。它表現出帶有原始色彩的文化麵貌,讓人深深地感受到它的獨特個性。
(五)丞待搶救的民族文化珍寶
以施洞為中心的獨木龍舟文化,以其獨特的形製,豐富多釆、包羅萬象的文化內涵和廣闊的苗家社會生活畫卷,在全國獨樹一幟。是一筆十分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對曆史學、民族學、民俗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研究有著重要的價值。
但是,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這筆民族文化的寶貴遺產呈現出逐步衰落的趨勢。表現在:
第一,人們劃龍舟的興致逐年減退。十年動亂時期,龍舟破壞殆盡,但人們仍強烈要求劃龍舟。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各寨紛紛集資,又重造了新龍舟,轟轟烈烈地劃了幾年。最盛時期,每年參賽龍舟40多隻。後來,就逐漸冷落下來,有的寨三四年都劃不起來了。全區參賽龍舟在30隻左右徘徊。究其原因,有人說是經濟困難,不願劃了。但這遠遠不是問題的全部,最主要的原因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苗族人民的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也發生了變化。原來不讓劃卻強烈要求劃,是因為這個比較閉塞的地區,人們平時缺乏交流的機會,龍舟節正提供了物質交流和感情交流的機會,滿足了人們物質的需要和求偶結婚繁衍子孫的需要。可以說,除了宗教信仰上的因素外,這兩種需要是龍舟節活動延續至今的動因。但是近些年來,山區經濟、文化、交通發展很快,為苗族人民物質和感情的交流提供了多種渠道,龍舟節對他們社會生活的作用逐漸減弱了。
第二,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變化。現代的苗族青年,平時很少有人穿本民族服裝。隻是在節日期間為了不傷害老人的心才勉強穿一下。姑娘顯示勤勞和財寶也不用借助全身銀飾,有錢可以買電視機、錄音機,甚至投資做生意。許多姑娘富有民族特色的打扮隻剩下發型和袖口了。
平兆劃完龍舟後,遊方場上有一群姑娘踩鼓跳舞。幾個西裝革履,手提錄音機的苗族青年跳起迪斯科後,踩鼓場上的姑娘就逐漸減少,最後終於息鼓收場,這些都說明民族傳統文化已經受到現代文明的嚴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