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龍舟節活動的原始麵貌逐漸改變,許多寨子劃龍舟的祭奠與禁忌巳不那麼嚴格。五月初五,平兆劃龍舟時,打破了婦女不能靠近龍船的禁忌。我們幾個女同學在主人的熱情邀請下,也上龍舟劃了兩圈。不少寨子選不出鼓主,劃龍舟時,或者由寨老(村長)出麵組織,或者年輕人自願組織,甚至有的寨子幹脆不劃了。可以預言,龍舟節的原始麵貌,用不了多少年就會麵目全非了。
在調查中,我們一方麵為這裏苗族人民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日益提高感到由衷的高興。另一方麵,又對這裏苗族傳統文化的逐漸消失感到惋惜,痛感搶救這些寶貴民族文化的必要性與緊迫性。如果這些東西在我們這一代手中失傳,將上對不起祖宗,下對不起子孫後代。
我們還聽說,日本等國的研究者對這裏的獨木龍舟文化頗感興趣。據說曰本曾在台江縣買木料做了一隻龍舟運回國了,並搞走了龍舟從伐木到製作的詳細資料。這樣,我們就更有必要搶在外國人前麵,如緊對獨木龍舟文化的搶救與研究工作,盡快的成立龍舟文化博物館,讓這些民族文化珍寶永遠完整地保存在我國文化寶庫之中。
中國人民大學曆史係文博專業龍舟調查組:
樊申炎國家文物局出國文物展覽中心紀平鍾慧首都博物館王月華孫霄西安半坡遺址博物館段雙印陝西省洛川縣博物館(調查報告執筆)一九八七年六月十四日。
附記:翻閱舊稿時揀出了這篇塵封了20年的文稿,引發了許多回憶與感慨。1987年5月,中國人民大學曆史係文博專修班的同學赴貴州畢業實習,我和孫賞、樊申炎等6位同學選擇了獨木龍舟文化調查這一課題。從5月25日到6月8日,我們對台江縣施洞區的芳寨、塘龍、場壩、偏寨、楊家寨、平兆、長灘、搞仰等苗寨的獨木龍舟文化進行了實地調查。台江縣文管所的張雲生所長和吳通發、吳小金父子參與了調查,給予我們許多熱情的幫助。張誌華、劉詩龍兩位同誌也曾協助我們工作。調查中,我們得到各寨苗族同胞的大力支持。當時正值插秧大忙,他們抽出時間為我們介紹情況。其中,芳寨的劉萬雲(77歲)、劉永利(59歲)、下搞揚的吳國成(85歲)、上搞揚的吳正德(69歲)、塘龍寨的吳苟沙(70歲)、偏寨的張元春(83歲)、揚家寨的楊秀文(53歲)、長灘的潘誌德(54歲),平兆的務紀萬(女,73歲苗族老歌手)等苗族老人都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寶責的第一手資料。現在,這些老人大部分可能已經作古,我們至今仍然深深地懷念他們。仗賴他們的熱情介紹和我們的記錄,這些苗族龍舟活動的寶責資料得以保存傳世,誠為幸事。現在看來,我們當時做的工作就是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隻是當時還沒有這種提法。每想起來,心中仍感到幾許欣慰。記得當時,我們還積極建議時任責州省文化廳文物處的吳正光處長和台江縣有關方麵,建立一個獨木龍舟文化博物館,並由紀平等同學撰寫了陳列大綱。20年過去了,這個博物館可能已經建起來了吧!還有,吳正光、吳通發、張雲生、吳小金等朋友還都好吧!時常想念他們。
20年彈指一揮間。當年參加調查的同學有的已年近花甲,有的也離開工作崗位,還有的遠赴海外謀求發展。但我們蕩舟清水江,乘龍船去參加比賽的情景仍曆曆在目。如今天各一方,迢迢遠隔,不知何時才能相會。這篇文稿,當初校方和責州方麵原計劃連同全班同學的畢業實習報告彙集出版。後來,不知何故終未實現。現在,我把它附在我的文集中付梓,並非貪天之功,據為己有,而是唯恐這些寶貴的第一手資料難有出頭之日而飄零流散。如能付印,流傳於世,也算是表達對我的恩師黃崇嶽、張銘遠等先生和這些同學的一片思念之情,也對保存這筆非物質文化遺產盡了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