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①季子然:不詳。大概是季氏的同族之人。《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作“季孫問曰:子路可謂大臣與”,與此處稍異。②具臣:備位充數的臣子。一說指具有相當才能的臣屬。
譯文~~~季子然問:“仲由和冉求可以稱得上是大臣嗎?”孔子說:“我以為你是問別的人,原來是問仲由和冉求呀。所謂大臣,是以道義事奉君主,如果行不通,就辭職不幹。如今仲由和冉求這兩個人,可以說是備位充數的臣屬了。”季子然又說:“那麼,他們會一切順從他人嗎?”孔子說:“謀殺父親和君主的事情,他們還是不會順從的。”
誦讀星級★
原文 子路使子羔為費(bì)宰。子曰:“賊夫人之子。”
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
子曰:“是故惡(wù)夫佞者。”
譯文~~~子路叫子羔去做費邑的長官。孔子說:“害了人家的孩子。”
子路說:“那地方有老百姓,有土地莊稼,為什麼一定要讀書才叫學問呢?”
孔子說:“所以我討厭那種伶牙俐齒的人。”
誦讀星級★★
原文 子路、曾晳①、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②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bì)③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④,如⑤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⑥,願為小相⑦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⑧,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誌也。”
曰:“莫⑨春者,春服既成⑩,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yú),詠而歸。”
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晳後。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誌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唯求則非邦也與?”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則非邦也與?”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注釋~~~①曾晳:名點,曾參的父親,也是孔子的學生。②居:平日、平常。③比:等到。④方六七十:每邊長六七十裏。⑤如:或者。⑥端:古代禮服名。章甫:古代禮帽名。這裏用作動詞。⑦相:讚禮之人。⑧舍:放下。作:站起來。⑨莫:同“暮”。⑩成:定。沂:水名。源出山東鄒縣東北,西流經曲阜與洙水合,入於泗水。舞雩:祭天求雨的祭台。大致在今曲阜縣南。唯:語首詞,無義。之:用法同“其”。
譯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四個人陪孔子坐著。
孔子說:“因為我比你們年紀都大,不要顧慮我是老師。你們平日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們,那你們想幹點什麼事情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說:“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的中間,外有別國軍隊的威脅,國內又有災荒。如果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光景,可以使人人有勇氣,而且懂得大道理。”
孔子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麼樣?”
回答說:“國土縱橫六七十裏或五六十裏的小國家,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光景,可以使人人富足。至於修明禮樂,那隻有等待賢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麼樣?”
回答說:“不是說我能夠做,我願意學習:祭祀的工作或者同外國盟會,我願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司儀者。”
“曾點,你怎麼樣?”
曾晳正在彈瑟,鏗的一聲把瑟放下,站了起來回答說:“我的誌向和他們三位所講的不同。”
孔子說:“那有什麼妨礙呢?正是要各人說出自己的誌向啊!”
曾晳說:“暮春三月,春天衣服都做好了,我帶著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小孩子,在沂水旁邊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然後一路唱著歌走回來。”
孔子長歎一聲,說:“我同意曾點的主張啊!”
子路、冉有、公西華三人都出來了,曾晳後走。曾晳問道:“那三位同學的話怎樣?”
孔子說:“也不過各人說說自己的誌向罷了。”
曾晳又說:“您為什麼笑仲由呢?”
孔子說:“治理國家應該講求禮讓,可是他的話卻一點也不謙虛,所以笑他。”
“難道冉求所講的就不是國家嗎?”
孔子說:“怎見得縱橫六七十裏或五六十裏的土地就不是一個國家呢?”
“公西赤所講的難道不是國家嗎?”
孔子說:“有宗廟祭祀和諸侯會盟,不是國家是什麼?如果公西赤隻能做一個小司儀,又有誰能做大的呢?”
誦讀星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