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子路第十三(2 / 3)

誦讀星級★★

原文 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

譯文~~~孔子說:“‘好人管理國家一百年,就可以消除殘暴免除虐殺了。’這話真說得很對呀!”

誦讀星級★★

原文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①而後仁。”

注釋~~~①世:三十年為一世。

譯文~~~孔子說:“如果有聖王興起,一定要三十年才能使仁道大行。”

誦讀星級★★

原文 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譯文~~~孔子說:“如果端正了自己,對於從事政治有什麼困難?如果不能端正自己,又怎麼能端正別人呢?”

誦讀星級★★★

原文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①,吾其與(yù)②聞之。”

注釋~~~①以:用。②與:參與,在……中。

譯文~~~冉有從朝廷回來。孔子說:“為什麼這麼晚呢?”回答說:“有政務。”孔子說:“那不過是事務罷了。若是有重大政務,雖然不用我了,我也會知道的。”

誦讀星級★

原文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

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jī)也①。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

曰:“一言而喪邦,有諸?”

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注釋~~~①幾:接近。此二句一般都連為一句,作“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句意難通。此依袁慶德《論語通釋》說。

譯文~~~魯定公問:“一句話可以振興國家,有這樣的事麼?”

孔子回答說:“一句話不至於這樣,大概隻是接近這樣吧。有人說:‘做君主很難,做臣子也不容易。’如果知道做君主的艱難,不是接近於一句話便振興國家麼?”

定公又說:“一句話可以使國家滅亡,有這樣的事麼?”

孔子回答說:“一句話不至於這樣,大概隻是接近這樣吧。有人說:‘我做國君沒有什麼快樂,隻是我說什麼話都沒有人違抗我。’假如說的話正確而沒有人違抗,不也很好麼?假如說的話不正確而也沒有人違抗,不接近於一句話便使國家滅亡麼?”

誦讀星級★★

原文 葉公問政。子曰:“近者悅,遠者來。”

譯文~~~葉公問如何搞政治。孔子說:“近處的人讓他們快樂,遠處的人使他們來歸附。”

誦讀星級★★

原文 子夏為莒父(jǔfǔ)宰①,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注釋~~~①莒父:魯國邑名,在今山東莒縣境內。宰:邑的長官。

譯文~~~子夏做莒父邑的長官,問孔子如何管理政務。孔子說:“不要圖速度快,不要隻顧小利。圖快反而達不到目的,顧小利就辦不成大事。”

誦讀星級★★★

原文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①羊,而子證②之。”

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③矣。”

注釋~~~①攘:偷盜。②證:檢舉、揭發。《說文》:“證,告也。”③直在其中:朱熹《集注》:“父子相隱,天理人情之至也。故不求為直,而直在其中。”

譯文~~~葉公對孔子說:“我們那裏有個坦白正直的人,他父親偷了羊,做兒子的卻去告發他。”

孔子說:“我們那裏坦白正直的人不是這樣:父親替兒子隱瞞,兒子替父親隱瞞。——正直也就在其中了。”

誦讀星級★★

原文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①夷狄,不可棄也。”

注釋~~~①之:動詞。到,去。

譯文~~~樊遲問如何做到仁。孔子說:“生活起居莊重謹慎,做事嚴肅認真,與人交往忠誠守信。(這幾種品德)即使到外國去,也是不可丟棄的。”

誦讀星級★★

原文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tì)焉①。”

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kēng)然②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鬥筲(shāo)之人③,何足算也!”

注釋~~~①鄉黨:鄉裏的人。弟:後來寫作“悌”。敬愛兄長。②硜硜然:淺陋而固執的樣子。③鬥筲之人:指度量和見識狹小的人。一說,“鬥筲之人”也可以譯為“車載鬥量之人”,言其不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