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陽貨第十七(1 / 3)

原文 陽貨①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kuì)孔子豚(tún)②。孔子時(sì)其亡也③,而往拜之。遇諸塗④。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qì)⑤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注釋~~~①陽貨:又叫陽虎,季氏的家臣。季氏幾代以來把持魯國的政權,陽貨這時正又持季氏的權柄。最後因企圖削除三桓而未成,逃往晉國。②歸孔子豚:歸同“饋”。贈送。豚:小豬。《孟子·滕文公下》對這事有一段說明,他說,當時,“大夫有賜於士,不得受於其家,則往拜其門”。陽貨便利用這一禮俗,趁孔子不在家,給他送了一頭蒸熟的小豬去。孔子也就趁陽貨不在家時去登門拜謝。③時:同“伺”。窺探,守候。亡:外出,不在家。④塗:道路。⑤亟:屢次,多次。

譯文~~~陽貨想要孔子來拜會他,孔子不去,他便送孔子一頭(蒸熟了的)小豬(迫使孔子到他家來道謝)。孔子探聽到他不在家的時候,前去拜謝。兩人在路上碰著了。陽貨對孔子說:“來,我跟你說。”他說:“自己有一身本領,卻讓國家處於昏亂狀態,可以叫做仁德嗎?”(孔子沒吭聲。)他便自己接口說:“不可以。一個人喜歡做官,卻屢屢錯過機會,可以叫做聰明嗎?”(孔子仍然沒吭聲。)他又自己接口說:“不可以。時光一去不返,時不我待呀。”

孔子這才說:“好吧。我準備做官了。”

誦讀星級★★

原文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譯文~~~孔子說:“人性原本相近,因為習俗濡染不同,便相距甚遠。”

誦讀星級★★★

原文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①。”

注釋~~~①上知下愚:關於“上知”“下愚”的解釋,古今頗有異說。《漢書·古今人表》說:“可與為善,不可與為惡,是謂上智。可與為惡,不可與為善,是謂下愚。”是以其品質言。清人孫星衍說:“上知謂生而知之,下愚謂困而不學。”(《問字堂集》)則是兼以其知識與質量而言。孔子說過“生而知之者上也”,這裏的“上知”可能就是“生而知之”的人。下愚,大概就是白癡。

譯文~~~孔子說:“隻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是改變不了的。”

誦讀星級★★★

原文 子之武城①,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子遊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注釋~~~①武城:魯國的一個小城。當時孔子的學生子遊擔任武城宰。

譯文~~~孔子到了武城,聽到了彈琴唱歌的聲音。孔子微微笑著,說:“殺雞哪用得著宰牛的刀?”

子遊回答說:“以前我聽老師說過:‘做官的人學習了道,就會有仁愛之心;老百姓學習了道,就容易使喚。’”

孔子說:“同學們!言偃的話是正確的。我剛才那句話不過是句玩笑話罷了。”

誦讀星級★★★

原文 公山弗擾以費(bì)畔①,召,子欲往。

子路不說(yuè),曰:“末之也②,已③,何必公山氏之之也④?”

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⑤?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⑥乎!”

注釋~~~①公山弗擾:疑即《左傳》定公五年、八年、十二年及哀公八年之公山不狃,季氏的封地費城的行政長官。畔:同“叛”。②末:沒有(地方)。之:去。③已:止,罷了。④何必公山氏之之也:“何必之公山氏也”的倒裝。“之之”的第一個“之”字隻是幫助倒裝用的結構助詞,第二個“之”字是動詞。⑤而豈徒哉:“徒”下省略動賓結構,說完整是“而豈徒召我哉”。⑥為東周:朱熹《集注》:“言興周道於東方。”

譯文~~~公山弗擾盤踞在費邑圖謀造反,召孔子去,孔子準備去。

子路很不高興,說:“實在沒有地方去便算了,為什麼一定要去公山氏那裏呢?”

孔子說:“那個叫我去的人,難道是白白召我嗎?如果有人用我,我將在東方複興周道啊!”

誦讀星級★

原文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譯文~~~子張問孔子怎樣做到仁。孔子說:“能夠在天下踐行五種品德,就可以稱得上仁了。”

“願聞其詳。”孔子說:“恭敬、寬厚、守信、勤敏、恩惠。恭敬就不會被侮辱,寬厚就會得到大家的擁護,守信就會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能使工作有效果,有恩惠就能夠指揮動人。”

誦讀星級★★

原文 佛肸(bìxī)①召,子欲往。

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②,子之往也,如之何?”

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lìn)③;不曰白乎,涅(niè)而不緇④。吾豈匏(páo)瓜⑤也哉?焉能係而不食?”

注釋~~~①佛肸:晉國大夫範中行的家臣,任中牟宰,依據中牟來抗拒趙簡子。②中牟:春秋時晉邑,故址當在今日河北省邢台和邯鄲之間。畔:同“叛”。③磷:薄也。④涅:本是一種礦物質,古人用作黑色染料,這裏作動詞。染黑。緇:黑色。⑤匏瓜:即匏葫蘆,古有甘、苦兩種,苦的不能吃,但因為它比水輕,可以係於腰間,用以泅渡。《莊子·逍遙遊》:“今子有五石之匏,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

譯文~~~佛肸征召孔子,孔子打算前往。

子路說:“從前我聽老師說過:‘親自做壞事的人那裏,君子是不去的呀。’佛肸憑借中牟叛亂謀反,您卻要到他那裏去,怎麼說得過去呢?”

孔子說:“是的,我是說過這話。不是說嗎,真堅硬的東西,磨也磨不薄;不是說嗎,真潔白的東西,染也染不黑。我難道是匏瓜嗎?哪能隻是被懸掛著而不給人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