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孫子兵法·地形篇(2 / 3)

於禁見大勢已去,隻得束手就擒;龐德雖奮勇抵抗,終究身單力孤,被蜀兵活捉。魏軍七路人馬,除淹死外,全部被蜀軍活捉,蜀軍大獲全勝,並乘機輕取樊城。

【活學活用】無論古今中外,戰爭中依地勢地貌來選擇作戰方案是首要任務。沙漠和山林是兩種不同的地理和環境。前者視野開闊、無遮無攔,更適合機械化部隊作戰;後者道路崎嶇灌木叢生,更適合單兵作戰。雖然現代高科戰爭中,障礙物對巡航導彈不起阻檔作用;水淹也擋不住空降兵的“天兵天降”,但是打仗,就總要有短兵相接,這時,地勢地貌的優劣就又可顯現出來。

《孫子兵法》與政治——南昌起義

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國民黨反動派先後發動“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清洗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誌士。中共中央為保住革命火種,決定在國民黨軍隊中舉行武裝起義。

當時,中共所掌握的幾支主要部隊,正集結在長江南岸的軍事要地九江及其附近。與此同時,國民黨內既互相爭鬥又互相勾結的蔣汪兩大集團,均以重兵集結在長江中下遊兩岸。負責領導起義的前敵委員會,反複考慮在南昌和九江舉行武裝起義的可能性。從當時敵我雙方兵力部署和雙方所處地理位置的特點看,在九江就地舉行起義是不利的。因為,沿長江南岸向東或向西,都難擺脫敵重兵的攔阻。渡江北上舉行起義更不足取。因此,以周恩來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決定,把發動武裝起義的地點選擇在地處九江以南的南昌。這是因為,在軍事地理方麵,南昌具有多方麵的有利條件。

南昌距敵重兵集結的長江沿岸較遠,距離九江約130公裏。在南昌發動起義,能較好地擺脫敵主力的嚴重威脅。後來起義的實際情況果然不出所料,南昌起義後,部署在長江沿岸的敵重兵一直未能對起義行動構成直接威脅。

南昌交通條件便利。根據當時的交通設施和軍隊的裝備水平,地麵部隊實施快速機動的最好方式,是鐵路輸送或水上輸送。南昌與九江之間,有一條當時南昌惟一的鐵路——南潯鐵路,起義軍正是利用這條鐵路,迅速從九江開至南昌。起義軍利用鐵路輸送完畢後,立即實施遮斷,並以兵力警戒,從而切斷了南昌與外界的鐵路通道,使敵無法利用。南昌與外界聯係的最大的水上通道,是縱貫江西南北的贛江。而南昌所在的贛江段江麵寬、航道淺,稍大一點的船隻即無法通過,南昌周圍的敵軍在起義軍舉行起義時,無法迅速趕到南昌。這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起義軍的敵情顧慮,有利於起義的順利進行。

南昌地區有利的地理環境,成為南昌起義勝利的重要條件。它不僅使起義軍一夜之間速戰速決,全殲南昌城內及近郊之敵,而且使起義軍在沒有遭到敵主力直接攻擊的情況下從容撤離南昌。

【活學活用】事業的成功,依靠天時、地利、人和。地利占三分之一,足見其重要性。“地形者,兵之助也”。良好的地理環境,隻要巧妙利用,就可發揮最大優勢,並可彌補其它不足。

《孫子兵法》與經濟——中國經濟的橋頭堡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漸由傳統內向型經濟轉變成外向型經濟,並致力於發揮沿海優勢,以帶動內地發展,謀求從沿海到內地的逐步開放。

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高瞻遠矚,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並於1984年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這樣就把整個海岸線串起來了。順著這一思路,鄧小平又提出建立沿海經濟開發區的設想,先後建立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廈泉漳三角地區經濟開發區,繼而開放了遼東半島和膠東半島。

沿海地區運輸便利,資源豐富,技術力量雄厚。其發展立足於外向型經濟,即資金、技術和產品“兩頭在外”,易於參與國際大循環,擴大出口創彙,同時也向內地輸入了外國先進科學技術和行之有效的科學管理經驗,對內地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沿海地區毗鄰日本、韓國、港、澳、台等發達國家和地區,自開放以來,吸引了大批外來投資,增加了外彙收入,擴大了勞動就業,繁榮了當地經濟。正如鄧小平所說,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對外政策的窗口。引進了技術,獲得了知識,學到了管理”。

這些率先開放的沿海地區取得了驚人的發展。1988年黨中央決定把海南建成一個省,並全麵開放。1992年初鄧小平南巡,提出“大開放”的口號,中國又形成沿海、沿江、沿邊所謂“三邊”開放的熱潮。一個個開放口岸和臨時過貨點串了起來,邊貿事業方興未艾。這一輪開放最引人注目的是以上海為龍頭的沿江開放,其重點是開發浦東,以上海為基地,發展長江三角洲乃至整個長江流域。

鄧小平的這種利用地理優勢率先發展的戰略眼光,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在世界上的地位。它不僅搞活了沿海經濟,而且這些沿海特區、開放城市和開發區已成為中國與西方世界連接的紐帶,同時它又作為一條傳送帶,帶動了中國內地經濟的大發展。

【活學活用】地理位置的好與差,直接影響經濟的發展。“近水樓台先得月”。優良的地理位置可更多地獲得好處和實惠。靠近飯館的鄰居第一個聞到飯菜香。

《孫子兵法》與處世——馬克·吐溫的“環境創造法”

為人處世與兵戰一樣,也要注意環境的創造。

每個高明的將領,都懂得如何爭取在較好的地理環境下作戰。每個聰明的人,除了要有一副善言的口舌之外,還應懂得如何在較好的環境中處好人際關係。

若想發揮自己的能力,就要注意你所處的環境是否合適。如果沒有合適的環境和氣氛,則應設法創造,這就是“環境創造法”。

1890年,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等一行20來人參加道奇夫人的家宴。

宴會開始不久,就發生了大宴會經常發生的情況:人人都在跟旁邊的人談話,而且在同一時間裏講話,慢慢地便嗓音越提越高,拚命想讓對方聽見。

馬克·吐溫覺得這像一場騷動、一次起義,有傷大雅,太不文明了。如果這時間大叫一聲,叫人們安靜下來,其結果也許會適得其反,怎麼辦?

馬克·吐溫心生一計,便對鄰座的一位太太說:“我要讓這場吵鬧安靜下來,法子隻有一個。您把頭歪到我這邊來,仿佛對我講的話聽得非常起勁。我隻要低聲跟你嘰嘰咕咕一陣子,你就會看到,談話者會一個個停下來,這裏便會一片寂靜,除了我嘰嘰咕咕以外,什麼聲音也沒有。”

接著,他就低聲講起來。

“11年前,我到……”

說到這裏,道奇夫人那邊起義般鬧哄哄的聲音小了下來,然後寂靜沿著長桌一對對一雙雙地蔓延開來。馬克·吐溫用更輕的聲音一本正經地講下去:“在X先生不作聲時……”

到這時,馬克·吐溫的嘰咕聲已達到目的,餐廳裏一片寂靜。

馬克·吐溫見時機已到,便開口說明為什麼他玩這個遊戲,他是請大家多顧念一下別人的感受,不要一大夥人同聲尖叫,讓大家一個一個地講話,其餘的人靜靜地聽著。

他們同意了馬克·吐溫的意見,之後的時間裏,大家都過得高高興興。

馬克·吐溫非常欣慰,因為他機智地創造了一個輕鬆愉快的環境。

【活學活用】如果你是眾星捧月的月,你坐在大夥的中間或坐在桌子上頭,你不用去創造環境,這個環境任你支配;如果你是眾星捧月的星,你隻坐在人群堆裏或坐在桌子的最後,你就克製一下自己;如果你們群龍無首,互不相讓,那麼,你就站出來,發揮自己的能力,創造一個適合自己的環境。

地形,兵之助也。地形,交往之輔也。

原文:“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

“途有所不用,軍有所不擊……,君命有所不受。”——《九變篇》

譯文:如果根據戰場實際確有必勝把握的,即使國君命令不許打,也可以堅決去打;根據戰場實際不能取勝,即使國君命令打,也可以不打。

有不可通過的道路,不可攻打的敵軍……有時候,君主命令也可以不執行。——《九變篇》

注:本篇與《九變篇》都提到了將帥依據實際情況決定戰與不戰,君令可受可不受的問題。將二者相合,得出此謀略。

《孫子兵法》與軍事——司馬懿翦除孟達

三國時期,曹魏名將司馬懿殲滅叛將孟達的急襲戰實在是其戰例中不多見的經典之作。

上庸處於魏蜀吳三國交界處,地勢險要,是魏的戰略要點。上庸守將孟達卻是一個反複無常的三姓叛臣先後出賣劉璋、劉備和曹魏,魏文帝曹丕重用孟達,封其為建武將軍、新城太守,所以孟達一時安心守備上庸。但明帝即位以後,孟達受到排擠,加上與臨近軍鎮魏興的太守申儀不和,所以又生反心,開始與準備北伐的蜀漢丞相諸葛亮秘密聯絡,蜀漢得訊後立即籌備起兵,準備與孟達裏應外合攻陷上庸,孟達也厲兵秣馬,準備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