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孫子兵法·九地篇(2 / 3)

開篇第一段,闡述了九種不利的地理環境“散、輕、爭、交、衢、重、圮、圍、死”,並進一步說明在這幾種地理形勢下,有可能對將領與士兵產生的心理影響。由此,孫子分別根據這九種不同地形,提出了不同的作戰方案與注意事項:比如散地不宜作戰,衢地應結交諸侯,圍地應設計謀略,死地應背水一戰等,精辟至極。

當敵軍正大光明蜂擁而來時的對策,是要“先奪其愛”,即奪取敵人最重要的地方。古代戰時,常奪取敵人將領的親人或首領本人作人質,現代戰爭中決不止這個,比如攻擊敵人最薄弱環節,斷其水源、糧道,以這個要害來作為打敗敵人的切入口,當然這個要害還可以包括精神的、道德行為,甚至於情感方麵。先奪其愛是一個很有謀略的手段。

本篇中還有一個很著名的比喻,“率然”蛇。無論擊其身體中的哪一段,其它部分都會立即來救助。孫子用它來比喻軍隊的團結和協作應如率然一樣,齊心協力,勇往直前。“攜手若使一人”,怎樣才能做到呢,答曰“齊勇若一,政之道也”,即從思想上做到統一,指揮上做到相互協作,相互補充。當然還要有一定的機動性,善於應付突發的事件。從“率然”的本能之舉,居然能得出這麼深刻的“軍事哲理”,孫子真是位了不起的軍事家。

“並敵一向,殺敵千裏”,是講假裝順從敵人的意圖,一旦有機會就集中兵力大敗敵人,擒殺將領。但把握時機,抓住突破口是關鍵,正如孫子所說“巧能成事”,“巧”是題眼。

本篇內容頗多,計謀也頗為廣泛,是值得仔細玩味的。

·計謀例說與應用

原文:“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

譯文:把軍隊投入危地得以保存,使士卒陷於死地才得以生,軍隊處於危險之中,才能力爭勝利。

《孫子兵法》與軍事——項羽破釜沉舟敗章邯

秦朝末年,秦二世胡亥派大將章邯統率大軍擊敗了陳勝、吳廣的起義軍,然後又北渡黃河,進攻趙國,將趙王歇包圍在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趙王歇慌忙向楚國求救,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範增為末將,統率大軍援救趙國。

宋義知道章邯是員驍勇善戰的老將,不敢與章邯交戰。援軍到達安陽(今河南安陽西南)後,宋義按兵不動,一住就是46天。項羽對宋義說:“救兵如救火,我們再不出兵,趙國就要被章邯滅掉了!”宋義根本不把項羽放在眼裏,對項羽說:“衝鋒陷陣,我不如你;運籌帷幄,你就不如我了。”並且傳下命令:“如有人輕舉妄動,不服從命令,一律斬殺!”項羽忍無可忍,拔劍斬殺宋義,自己代理上將軍,並命令瓊布和蒲將軍率兩萬人馬渡過漳河援救趙國。

瓊布和蒲將軍成功地截斷了秦軍糧道,但卻無力解趙王歇巨鹿之圍,趙王歇再次派人向項羽求救。項羽親率全軍渡過漳河,到達北岸後,項羽突然下令:將渡船全部鑿沉,將飯鍋全部打碎,將營房全部燒掉,每個人隻帶三天的幹糧。將士們懼怕項羽的威嚴,誰也不敢多問。項羽對將士們說:“我們此次進軍,隻能前進,不能後退,後退就是死路一條!”將士們眼見一點退路也沒有,人人抱著死戰到底的決心與秦軍拚殺。結果,項羽率楚軍以一當十,九戰九捷,章邯的部將蘇甬被殺、王離被俘、涉間自焚而亡,章邯狼狽逃走,巨鹿之圍遂解。

巨鹿之戰打出了楚軍的威風。從此以後,項羽一步步登上了權利的最高峰,成為了名揚天下的“西楚霸王”。

【活學活用】窮途末路之地,起死回生之途。戰鬥中人與人的對峙,是勇氣和意誌的較量。“狹路相逢,勇者勝”。末路之途,生的渴望會產生無窮的力量。這種力量是令對手害怕的。“生”與“死”相遇,“生”退。這是一種心理上的畏懼。

《孫子兵法》與政治——萬毅將軍的“智鬥”

萬毅將軍早年在張學良的東北軍中任職,參加了國民黨。後來,耳聞目睹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下發生的諸多事情後,他十分氣憤,產生了強烈的抗日反蔣情緒。抗日戰爭全麵爆發的第二年,他秘密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毅然地走上了打擊日本侵略者的道路。

1941年2月,萬毅所在111師的一些反動軍官,經過密謀,突然打出“為了延續111師的政治生命,清除左傾分子“的口號,把許多共產黨員和進步青年抓了起來。這其中就有平時主持正義,倡導抗日的萬毅。此時,萬毅的共產黨身份並未暴露。

一年多過去了,萬毅仍在牢獄之中。第二年,蔣介石突然給蘇魯戰區總司令於學忠打來電報,讓他秘密處決萬毅。不知為什麼,於學忠沒有執行蔣介石的命令,而是采取了“公開審判"的處理方式。開庭時,審判官預先給萬毅定下“通敵”、“西安事變從犯”和“奸黨”三大罪狀,逐條進行審問。

麵對第一條罪狀,萬毅冷靜地反駁道:“我從1937年12月在江陰首次參加對日作戰起,至今已有近百仗的紀錄,哪一次戰鬥能證明我與日本人有特殊關係?如果我通敵,我會對日本侵略者有如此的仇恨,會不顧一切地與他們進行戰鬥嗎?你們定我這樣的罪名,不僅是對我的誣陷,更是對與我一起戰鬥過的,用鮮血和生命捍衛民族尊嚴士兵的誣陷,你們的良心難道不會受到責備嗎?”萬毅義正詞嚴的回答,使法庭一片寂靜。

過了一會兒,法官又質問萬毅:“你總該承認自己是‘西安事變’的從犯吧?”“我不承認!不錯,我是在張副司令(張學良)手下任職,也參加了‘西安事變’,但我是構不成從犯的,因為當時於總司令(於學忠)是軍長,我隻是他手下的一名團長。如果我是從犯,那麼於總司令豈不是有主謀的嫌疑嗎?”萬毅推出於學忠當靶子,可真是高明的一招。

法官又一次啞口無言了,便惱羞成怒地喊道:“是罪狀就要審問,你還有‘奸黨’的罪名呢,這一條,我們是有證據的。”

萬毅冷笑道:“請拿出來吧!”“自從你萬毅被抓之後紅軍散發許多傳單,貼許多標語,說你萬毅軍長無罪,要求我們放人,這難道不是證據還不能說明問題嗎?”

“笑話!貼不貼是人家的事。再說,我從被抓起就對外界一無所知了,我可沒看到為我貼的標語,這能算是我的罪嗎?就算貼了,就是共黨了嗎?可真是荒唐透頂,你可真是一個‘高明’的法官啊!”

說完這些話,萬毅站在被告席上一陣大笑,而法官又急又惱,嘴唇哆嗦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隻好擺擺手宣布審判終結。

當天夜裏,萬毅估計敵人要下毒手,便借口鬧肚子頻繁地上廁所,麻痹了看押的哨兵,成功地逃出了虎口。萬毅將軍不僅機智地駁倒了法官審判,還機警地逃離了監牢,真是有膽有識。

【活學活用】機智勇敢的人總能在危急時刻脫離險境,化險為夷,這得益於他們平時智慧的積累和勇氣的鍛煉。任何人都不能隨隨便便地獲得智慧和勇氣。它需要在實踐中一點點磨煉出來。

《孫子兵法》與經濟——以退為進印度商人高價賣畫

一位印度商人帶著3幅名畫到美國去出售。有位美國畫商看中了這3幅名畫,便打定主意,不管怎樣也要把這3幅名畫弄到手。

印度商人開價250美元,少一元錢也不賣給他。這個美國商人也不是商場上的平庸之輩,他一美元也不想多給那個印度商人,便和印度商人討價還價起來,一時雙方陷入僵局。

忽然,印度商人怒氣衝衝地拿起其中的一幅畫往外走,二話沒說就把那幅畫給燒掉了。美國畫商眼睜睜地看著一幅畫被燒掉,非常心痛。他小心翼翼地問剩下的兩幅畫要多少錢印度商人要價的口氣更是強硬,聲明還是250美元,少一分都不賣。少了一幅畫,還要250美元,美國畫商覺得這樣太虧了,便再次要求降低價錢。但印度商人不理會他這一套,又怒氣衝衝地燒掉了一幅畫。

這一回,美國畫商大驚失色,隻好乞求印度商人不要把最後一幅畫燒掉,因為他實在是太愛那幅畫了。接著,他又問這最後一幅畫要多少錢,想不到,這次印度商人張口就要500美元,少一分也不賣。

這一回美國畫商可真急了,隻好強忍著怒氣問印度商人:“一幅畫的價錢怎麼能比3幅畫的價錢還要高呢?你這不是存心耍人嗎!”

印度商人回答說:“你有沒有聽說過這個故事:有個藏郵家有兩枚稀世郵票,應當值25萬美元,後來他當眾毀掉一枚,馬上就有人出價100萬美元買剩下的那一枚。”

看那美國畫商不說話,又接著說:“我這3幅畫均是出自名家之手,本來有3幅的時候,相對來說,價格還可以低點兒。如今,隻剩下一幅了,這回可以說是絕世之寶,它的價值已大大超過了3幅畫都在的時候了。因此,現在我告訴你,如果你真要想買這幅畫,最低也得出價500美元。”

美國畫商一臉苦相,但卻沒有辦法,最後隻好以此成交。

這個故事中的印度商人雖說有點“奇貨可居”,但是他正是巧妙地利用“以退為進”,將原有的3幅畫燒得隻剩下一幅,表麵上自己已陷入絕地,但也正是因為物以稀為貴的心理,他最終說服美國畫商以兩倍的價錢買下了最後一幅畫。

【活學活用】商業活動中的背水一戰,的確是要擔很大的風險。但是運用得法,也是起死回生的一個最有效的方法。把自己置於不利乃至絕望之境地,更能極大地激發起人的鬥誌,從而以更大的勇氣去尋找新的機會。隻有“山窮水盡”才能“柳暗花明”。人,往往是被“逼”出來的。

《孫子兵法》與處世——司馬遷忍辱撰《史記》

司馬遷自幼受其父影響,誦讀古文,熟讀經書,二十歲就周遊全國,考察名勝古跡,山川物產,風土人情,訪求前人軼事掌故。後又繼任太史令,得以博覽宮廷藏書,檔案典籍。太初元年,司馬遷根據父親遺誌著手編撰一部規模宏大的史書。

正當司馬遷努力寫作之際,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天漢二年,名將李廣之孫李陵率兵5000出擊匈奴,開始捷報頻傳,滿朝文武都向漢武帝祝賀。但幾天以後,李陵被匈奴兵圍困,寡不敵眾,在士卒傷亡殆盡的情況下,被匈奴俘虜。前幾天稱頌李陵的文武大臣反過來怪罪李陵。司馬遷替李陵辯護,觸怒了漢武帝,被打入天牢。按照西漢的法律,大夫犯罪,可以錢贖身,但司馬遷家裏貧窮,一時間拿不出那麼多贖金;往日親近的左右,誰也不敢替他說情或幫忙,最後司馬遷受到了宮刑。

出獄之後,司馬遷擔任中書令,這種職務曆來都是由宦官擔任的,對士大夫來說可算得上是奇恥大辱。司馬遷的朋友任安在獄中給他寫信,對他的行為深感不解。司馬遷回信說:“我並不怕死,每個人都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如果我現在死了,無異於死了一隻螻蟻。我之所以忍辱苟活,是因為撰寫史書的宿願還沒有實現啊。從前,周文王被困才推演出《周易》,孔子被困於陳蔡才作出《春秋》,屈原被放逐於江南才寫下《離騷》,左丘失明之後才完成《左傳》,孫臏被削掉膝蓋骨才編著《兵法》、呂不韋被貶於蜀地才作出《呂氏春秋》,韓非被拘禁於秦才寫出《說難》、《孤憤》啊!我要效法這些仁人誌士,完成我的書啊!到那時,就可以抵償我的屈辱,即使碎屍萬段我也沒有什麼悔恨啊!”

經過二十年的磨礪,司馬遷終於完成了名垂千古的《太史公書》,後人稱之為《史記》。

【活學活用】忍字頭上一把刀。肉體之苦,或許能忍,但精神方麵的苦痛又當是何等的痛徹肺腑。二十年忍辱負重,難為了司馬遷,也成就了司馬遷。換言之,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由此,人陷入絕地,必得有一種絕處逢生的勇氣,經曆過磨難的洗禮,才會換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縱觀古今中外成就大事者,莫不受盡苦難與挫折,在磨難中完善了自我,也水到渠成地成就了自己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