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並不像一些驚慌失措的人所描繪的那樣強大,他們隻是強弩之末。隻要現在,在近幾個月內頂住他們的攻擊,這就意味著保證能贏得勝利……我們能頂住攻擊,然後把敵人趕回西方嗎?是的,我們能,因為我們後方的工作現在幹得很出色,我們的前方正在得到越來越多的飛機、坦克、火炮和迫擊炮……我們現在還缺什麼呢?我們的連、營、團、師、坦克部隊和飛行大隊缺少製度和紀律。這是我們目前的主要缺點。如果我們想要扭轉局勢,保衛我們的祖國,我們就應該在我們的軍隊裏建立起來最嚴格的製度和鐵的紀律……今後,沒有上級的命令,不得後退一步,這一要求,應是每一個指揮員、紅軍戰士、政治工作人員的一條鐵的紀律法規。”
7月29日,斯大林以國防人民委員的名義,簽署了第227號命令,原文印發到作戰部隊,並向全體軍人進行了宣傳。蘇軍總政治部頒發了向指戰員宣傳這一命令的指示,軍隊中共產黨員的巨大政治作用表現在絕對執行“不得後退一步”的要求。總參謀部責成駐部隊的參謀人員現地檢查這一命令的執行情況。
斯大林格勒方麵軍坦克第1和第4集團軍的反突擊雖未能擊潰德軍第6集團軍,但在很大程度上打亂了德軍的作戰行動,並使其暫時喪失了進攻能力。德軍未能合圍斯大林格勒方麵軍第62集團軍。而且,德軍企圖一鼓作氣奪取頓河渡口並前出到斯大林格勒的計劃也落空了。德軍統帥部開始明白:隻用第6集團軍的兵力進攻,是無法突進到伏爾加河的。如果蘇軍再把該集團軍擊退,情況將會如何呢?
該是德軍統帥部做出重大決斷的時候了。德軍統帥部需要確定:在頓河形勢日趨複雜的情況下,在南翼應把軍隊主力集中到哪裏,是高加索還是伏爾加河?德國的戰略家們決定:集中到斯大林格勒!於是,希特勒命令將原指定向高加索進攻的德軍坦克第4集團軍從齊姆良斯卡亞附近的登陸場急速轉向斯大林格勒。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使用計劃簡單而明了:兩個集團軍向伏爾加河方向實施突擊,於伏爾加河附近分別向左和向右轉變方向,夾擊整個斯大林格勒地域及其防守部隊,但要把這一計劃變為現實並不那麼簡單!
蘇德雙方在頓河大彎曲部展開了激烈的交戰。有一段時間,蘇軍成功地穩定了斯大林格勒方麵軍第62和第64集團軍的防禦,贏得了至為寶貴的時間。蘇軍總參謀部采用一切手段向斯大林格勒地域集中預備隊,有10個步兵師開到了那裏。在斯大林格勒的遠、近接近地上構築了野戰工事。早在國內戰爭時期就十分熟悉該地域地形的斯大林,親自給總參謀部指示各防禦地區。斯大林格勒的黨組織動員成千上萬的市民挖掘防坦克壕、塹壕,構築斯大林格勒外圍防禦的支撐點。這時,偵察人員帶來了一個令人不安的消息,使構築防禦工事的工作更加緊張和急迫。原先在巴甫洛夫斯克、韋申斯卡亞地段擔任防禦任務的德軍第6集團軍的兵團,被意大利第8集團軍的部隊替換下來,集中到斯大林格勒方向上了。蘇軍總參謀部向最高統帥部報告,德軍近期內將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展開積極的作戰行動。
蘇軍總參謀部認真地研究了斯大林格勒地域部隊指揮的能力。這裏的戰線太長,敵人不僅能向斯大林格勒,而且能向斯大林格勒以南發展進攻。第51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方麵軍編成內,卻在頓河對岸、齊姆良斯卡亞以南組織防禦。蘇軍總參謀部設想,如果在斯大林格勒方向不是一個方麵軍,而是兩個,那就更好了。當了解到敵坦克第4集團軍已轉向東行動時,華西列夫斯基更加堅定了這一想法,並以總參謀部的名義上報最高統帥部。8月5日最高統帥部下令將斯大林格勒方麵軍分為兩個方麵軍——斯大林格勒方麵軍和東南方麵軍。分界線沿第62和第64集團軍的接合部,從莫羅佐夫斯卡亞、經上奇爾斯卡亞至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在東南方麵軍地帶內。
德軍在收攏和調整兵力後,於8月6日轉入進攻。德軍對頓河以西防禦的蘇軍南、北兩翼實施突擊。蘇軍總參謀部知道,德軍統帥部的企圖是切斷蘇軍第62和第64集團軍與斯大林格勒的聯係,但目前無力實施對抗措施,因為預備隊尚未到達。斯大林格勒方麵軍地帶出現了令人不安的情況,德軍占領了頓河渡口,斯大林格勒方麵軍首長對防禦的穩定性極為擔心。
8月9日,當總參謀部作戰部長季霍米羅夫將軍向斯大林報告前線情況時,斯大林命令轉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