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廣田弘毅(1 / 2)

1.唯一處絞刑的文官

廣田弘毅1878出生於日本九州的福岡縣。1905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法科。1906年,作為候補外交官到駐中國北平使館赴任。1921年以後,曆任日本外務省情報部次長、歐美局局長、駐荷蘭公使。1930年出任駐蘇聯大使。此時,日本國內的法西斯勢力日益強大,廣田弘毅也得到升遷。

1933年9月,廣田弘毅進入內閣,擔任外相,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活動。1935年8月,廣田提出了對華關係三原則:(1)中國停止抗日活動,拋棄依賴英美政策,與日本合作;(2)中國要承認偽滿洲國,借以促進華北與“滿洲”的經濟文化關係;(3)中國應與日本合作,“防俄”、“防共”。

廣田三原則的實質是絞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解放運動。廣田的對外侵略政策得到了軍部法西斯的支持和信任,“二·二六”兵變以後,在軍部法西斯的支持下,廣田弘毅出任內閣首相,從此,日本軍事法西斯專製體製正式確立。

廣田上台後,采取了一係列強化法西斯體製的措施。規定陸海軍大臣必須由現役中將級以上的軍人擔任,加強了軍部的力量,使內閣成為軍部的工具。同時,還加強了對國內人民的專製統治,如禁止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等等。頒布了全麵侵略中國,並進一步南北並進,大肆對外擴張的《基本國策綱要》,積極進行擴軍備戰活動,使日本進行所謂的“準戰時體製”。

1936年11月,廣田內閣同德國法西斯正式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1937年1月,廣田內閣下台。同年6月,廣田出任近衛內閣外相。廣田在任外相期間,積極主張加緊對中國的侵略,是發動“七·七”事變,全麵進行侵華戰爭的主謀者之一。1938年,廣田丟掉了外相職務,被宇垣將軍取代。廣田下台後,曾經一度在1942年6月擔任過日本駐泰國大使,多次出席日本的重臣會議,參與出謀劃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廣田弘毅因為在其執政期間,瘋狂擴軍備戰,發動侵華戰爭,並積極推行向東南亞的擴張政策和對蘇聯的侵略政策,對人類和平和安全犯下了滔天罪行,被判處絞刑,是7名被處以絞刑的甲級戰犯中唯一的文官。1948年12月23日淩晨,在東京被處死,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2.參與起草侵犯中國主權的“二十一條”

1903年夏,廣田到中國東北與朝鮮考察俄國動向,提出了日俄戰爭不可避免,日本應先發製人的調查報告,嶄露頭角。1913年,廣田任外務省通商局第一課課長。1915年,日本向北京政府提出嚴重侵犯中國主權的“二十一條”,廣田便是這一侵略性文件的起草人之一。此後,廣田受到日本內閣重視,青雲直上。

1933年,廣田出任外務大臣,雖然高唱“和平外交”,卻支持日本政府和軍方對中國的侵略,加緊從外交上擠壓中國。這一時期,日方先後迫使中方訂立“何梅協議”和《秦土協定》,並積極推動“華北自治運動”,圖謀將華北從中國中央政府的統治下分離出去。

麵對中國與英美等國關係的改善,日本橫加幹涉。1934年4月,日本外務省情報部長天羽英二發表談話,聲稱中國如果利用其他國家排斥日本,實行以夷製夷的對外政策,日本不得已唯有加以打擊。

日本右翼軍人於1936年2月26日舉行暴動。暴動平息後,首相岡田啟介辭職,內閣其他所有大臣一道下台,惟有廣田出任新一屆內閣的總理大臣。

不久,日本內閣便恢複了陸海軍大臣現役武官製。這一將陸海軍大臣的任職資格限定於現役將領的製度,使軍部能在政府與軍部意見不合時,以陸海軍大臣辭職等辦法使政府無法組成,隻有下台。這樣,政府隻好聽命於軍部。以廣田上台組閣為標誌,以天皇和軍部為核心的法西斯體製在日本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