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常規潛艇(1 / 1)

概述

常規潛艇是用柴油機作為動力源,邊航行邊帶動發電機給電池充電。由於柴油機工作需要大量的氧氣,因此隻有在水麵狀態、半潛狀態和通氣管狀態航行時才能充電。

完成一次充電過去需10~12個小時,現在使用快速充電器的情況下,需4~6小時。完成充電後,潛艇在水下潛航,高速(12~20節)航行一般可持續一小時左右;低速(2~4節)航行可持續數10個小時。

由於潛艇充電時是處於暴露狀態,因此一般是在夜間或低威脅海區進行充電。這樣,在作戰情況下一天24小時中,白天在水下潛航,夜間浮起充電。

由於目前水下通信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因此潛艇隻能按計劃以按時間協同或按海區協同的方式配合水麵艦艇作戰。

潛艇主要作戰方式有4種:陣地伏擊、區域遊獵、引導截擊和護航警戒。

陣地伏擊是將潛艇預先展開在敵艦艇必經的海域待機設伏;

區域遊獵是在一個比較寬闊的海域內,主動尋殲敵人;

引導截擊是由海上、岸上或空中的預警係統引導潛艇對敵艦艇實施攻擊;

護徼警戒則是采取區域護航、伴隨護徼和保衛航線等方式進行。

曆史

潛艇是能潛入水下活動和作戰的艦艇,又稱潛水艇,它具有良好的隱蔽性,較大的自給力,續航力和較強的突擊威力。

在很早以前,人們就探索能在水下行駛的船隻。有確切記載,並得到人們公認的世界上第一艘能在水下航行的船隻由荷蘭人C·德雷貝爾於1620年發明的。

德雷貝爾是名物理學家,他在英國製作了一艘木製框架,外包有皮革的小艇,艇峰外塗油,艇內有羊皮囊。向囊內注水,艇就下潛,可潛3~5米的深度把囊內水排出艇外,艇就能浮上水麵。艇身有槳孔,由12名水手劃槳行進。這是世界上第一艘人力潛艇,也是現代潛艇的雛形,它曾在泰晤士河成功地潛航了兩個小時。

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美國人D·布什內爾建造了一艘單人駕駛,以手搖螺旋槳為動力的木殼潛艇“海龜”號,能在水下停留約30分鍾。

1776年,“海龜”號潛抵英國戰艦“鷹”號艦體下,全力固定炸藥炸毀它,但未能成功。這是使用潛艇襲擊敵艦的首次嚐試。

1863年,法國建造了“潛水員”號潛力艇,它以壓縮空氣瓶內的壓縮空氣推動活塞式發動機作為動力,這是世界上第一艘機械動力潛艇。

1881年,愛爾蘭籍美國人約翰·霍蘭建造了一艘安裝有一台15馬力汽油內燃機的“霍蘭——II”型潛艇,這是世界上第一艘內燃機動力潛艇。這種潛艇還裝備了魚雷,曾在哈德遜河上成功地進行了試航。

1884年,俄國工程師維捷斯基發明了使用蓄電池電動機的潛艇,艇上還裝有潛望鏡和空氣再生係統。現代的常規動力潛艇在水麵航行時使用內燃機,在水下航行時使用電動機,正是霍蘭和維捷斯基等人的發明,為現代潛艇的誕生提供了動力裝置方麵的物質條件。

一般認為現代潛艇誕生是瑞典人諾德費爾特與英國人加萊德使用設計建造的“諾德費爾特——1”號開始的。這艘潛艇於1881年開始建造,1885年下水。它以蒸汽機為動力,當潛入水下時,鍋爐熄火以剩餘蒸汽作為動力。該艇還裝有魚雷發射裝置。“諾德費爾特——1”號是當時比較大,也是比較成功的潛艇。

霍蘭在“霍蘭——II”型取得了成功後,又製造了更為先進的“霍蘭——III”型,這種潛艇采用水麵以汽油內燃機,水下以蓄電池為動力的雙推進係統。該艇機動靈活,操作方便,並裝有多枚魚雷,攻擊力強,後來的潛艇,除了改用些油之外,基本上都沿用霍蘭的設計。

1898年,美國海軍訂購了6艘“霍蘭——III”型潛艇,並組建了世界上第一支潛艇部隊。1897年,美國人S·萊克建成了第一艘雙層殼體潛艇,在兩層殼體間布置有可使潛艇下潛上浮的水櫃。

20世紀初,潛艇已具有一定的作戰能力,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各主要海軍國家共擁有260艘潛艇。這些潛艇大多采用柴油內燃機一電動機雙推進係統和雙層或部分雙層殼體,航速和續航力有了明顯提高。

第一次世界大戰一開始,潛艇就投入海戰。戰爭期間,潛艇共擊沉艦艇192艘。潛艇在攻擊海上運輸船方麵取得了更為顯著的戰果,僅被德國擊沉的運輸船就有1300餘萬噸。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潛艇的戰術技術性能又有很大提高。活動範圍幾乎遍及各大洋,戰爭後期,潛艇裝備了雷達和自導魚雷,這使潛艇的攻擊能力大為增強。德國潛艇還首先采用了荷蘭人發明的通氣管,大大增加了潛艇在水下的續航力和航速。